追诉期,也称为追诉时效,是指根据刑法规定,对于犯罪或侵权行为的追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有效期限。超过追诉期的犯罪行为将不再受到法律责任的追究。
我国刑法规定了不同犯罪行为的追诉期限,具体如下:
对于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犯罪行为,追诉期为五年。
对于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行为,追诉期为十年。
对于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行为,追诉期为十五年。
对于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或死刑的犯罪行为,追诉期为二十年。如果二十年后认为必须追诉,需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逃避侦查或审判的行为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此外,如果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此时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追诉期限的计算方式是从犯罪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如果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或继续状态,则从犯罪行为终止之日起计算。在追诉期限内再次犯罪的情况下,前一个犯罪行为的追诉期限从后一个犯罪行为发生之日起重新计算。
事实劳动关系是劳动争议处理和工伤认定工作中常用的概念。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首次在立法中引入了“事实劳动关系”这一概念,而《工伤保险条例》进一步将其置于重要位置,使劳动保障部门不得不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8条和第61条的规定,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这进一步明确了事实劳动关系作为劳动关系的存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条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这表明对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在劳动合同期满后继续工作的情况,如果用人单位没有表示异议,双方将被视为同意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的约定。因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仍然享有原劳动合同约定的权利,并应履行原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可能判处五年以上但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为十年。数罪并罚情况下的刑期执行规则包括判决宣告前、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前的不同情形。在看守所期间,犯罪嫌疑人是不被允许打电话的。律师在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中,会见在押犯需要经过侦查机关的批准,其他情况下有权
故意伤害罪追诉时效的相关规定。依据刑法,追诉标准按法定最高刑确定,不同刑罚有不同追诉期限。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五年;更高刑期则对应更长的追诉期限。追诉期限可因案件立案后被告逃避侦查或审判、被害人提出控告而未立案等情况而延长。
寻衅滋事罪的追诉时效期限及其特殊规定。追诉时效根据法定最高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且存在多种不受追诉时效限制的情况,如逃避侦查或审判、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等。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寻衅滋事罪的量刑情况,包括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和相应的处罚。
追诉时效期限的计算方法,包括从犯罪之日和犯罪终了之日开始计算的方式。文章还阐述了追诉时效的终点、延长和中断问题。对于逃避侦查或审判、被害人提出控告等特殊情况,追诉期限不受限制。若在前罪的追诉期间再次犯罪,前罪的追诉期限会中断,并从后罪成立之日重新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