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后的自动投案认定条件
时间:2025-02-27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随着如今社会的车辆原来越多,交通事故也频繁发生,当有情节严重的就有肇事逃逸的,那么有一些人逃逸之后也想重新自首的投案的呢!下面就随手心律师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的行为被认定为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交通肇事后的自动投案认定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肇事者需主动投案,二是需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自动投案的表现形式
以下情形可被认定为自动投案:
- 交通肇事后主动报案,虽未明确自己是作案人,但未逃离现场,在司法机关询问时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 明知他人报案仍在现场等待,被抓捕时没有拒捕行为,并供认犯罪事实;
- 在司法机关尚未确定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的情况下,在一般性排查询问时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
- 因病、因伤或为了减轻犯罪后果,交通肇事者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先通过电信投案;
- 虽非交通肇事者的主动意愿,但经亲友规劝后陪同投案;
- 公安、检察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
- 在被采取行政、司法拘留、劳动教养等行政、司法强制措施期间,交通肇事者主动向执行机关交代尚未被掌握的犯罪行为。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二次醉驾有小事故逃逸法院判决
二次醉驾造成小事故后逃逸的判决情况。法院将按照危险驾驶罪处罚,并可能吊销驾驶证。同时讨论了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界定,涉及基本罪构成要件、对象的定义和因果关系等因素。还提及了其他相关罪行和处罚情况。
-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定性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定性。该行为属于交通肇事罪的一种表现形式,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我国法律规定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刑事处罚,包括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刑罚。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行为人在不明知肇事情况的情况下继续驾驶车辆的行为界定。
-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规定及处罚
我国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规定及处罚。交通事故逃逸行为指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其处罚视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对于逃逸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此外,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心理态度,本文认为应限于过失。
-
交通肇事罪的行政处罚问题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及刑事责任,指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事故并逃逸的行为可构成交通肇事罪。该罪不适用行政处罚,责任人需承担刑事责任。对逃逸行为人,公安机关会吊销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
-
摩托车酒驾肇事逃逸的法律处罚
-
窝藏、包庇罪的法律解析
-
酒驾、醉驾与肇事逃逸的法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