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规定,要认定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
行为人对于他人名誉权受侵害的事实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对于新闻媒体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的情况,如果加害人的主观心态是故意的,那么可以轻易认定。但是,如果仅仅是因为报道的事实调查或审查不严导致报道失实,那么如何认定其主观心态呢?在我国国情下,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监督主体,应当享有一定的自由报道权,不应过分要求报道准确无误。因此,应当鼓励并支持新闻媒体继续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行为人的行为必须违法,这里的“法”应当限制解释,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虽然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约束行为人,但是违反这些规定并不会导致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受害人唯一可以救济的途径是向有关行政主管机关申诉控告,要求对行为人进行处理。
名誉权的损害后果与一般侵权后果的表现有所不同,较为隐蔽且举证困难。例如,公民因加害人行为导致社会和他人对其品德评价降低,法人因加害人行为导致商誉下降或磋商中的合同被终止等。我国尚未明确规定名誉权损害后果的具体表现形式,法官在涉及名誉权案件时自由裁量,缺乏法定和统一的衡量尺度,这也是完善名誉权保护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
侵害名誉权的构成必须是违法行为直接导致损害后果。如果违法行为与间接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将导致权利滥用,与名誉权保护制度的初衷相违背。
租车出车祸时责任的承担问题。根据交通部门和保险公司的认定,赔偿金额不足的部分由车辆使用人承担。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机动车所有人若对损害发生有过错,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主体责任认定中,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若知道或应当知道
名誉侵权案件中的证据要求及确定名誉侵权责任的要素。涉及侵权事实的证据包括文字、音像制品、口头及其他形式的侵权证据,侵权后果的证据需证明直接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失。法人需提交资格证明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委托代理诉讼需授权委托书。确定名誉侵权责任考虑主观过
医疗过错程度分析案例中责任的认定问题。根据《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医疗损害责任属于用人单位责任,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医疗机构的赔偿义务是一种替代责任,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之间不存在承担连带责任的问题。在认定医方过失时,需要考虑医疗的紧急性与医疗尝试对
网络商标侵权主体的确定问题,包括实际销售者、网络信息发布者、网络服务提供商和搜索引擎提供者的责任认定,以及网络商标侵权的管辖问题。对于销售者和信息发布者的身份确定,北京市工商局采取登记措施。同时,网络服务提供商和搜索引擎提供者虽不直接参与制假售假,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