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对于是否应当建立“证据开示制度”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否定证据开示的必要性,其主要理由如下:
另一种观点认为,建立证据开示制度是必要的,这种观点在世界各国立法、我国司法实践部门和学术界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其主要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证据开示制度有利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被告人有权在开庭审判前了解被指控的事实和证据,这是“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宪法性原则的应有之义。然而,由于新的刑事审判方式取消了卷宗移送方式,被告人的这一权利将大打折扣。证据开示制度可以通过辩护律师向被告人提供支持起诉的证据,并有针对性地准备辩护。同时,被告人的辩护律师可以了解到检察机关掌握的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这些证据将成为支持辩护的强有力理由。因此,证据开示是被告人获得公正审判的必要条件。
证据开示制度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益。证据开示可以避免因需要调查核实证据而导致的频繁休庭,保证法庭审判的连续进行。同时,证据开示可以确保案件事实建立在可靠的证据基础上,被告人在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后,只对焦点问题持有充分的异议,其服判的可能性增大,上诉和申诉的可能性也将减少。
证据开示制度有利于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通过证据开示,控辩双方进行充分准备,法庭中的质证能够有的放矢,证据信息能够在庭审中得到充分交流,有利于法庭对案件事实形成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对抗制庭审方式才能顺利进行。否则,控辩双方要么不积极参与法庭调查,要么通过出示新的证据相互突袭,而法官难以对案件事实得出确定的结论,不得不依赖于庭后阅卷或调查核实证据的工作。长期下去,法庭审判将流于形式,回到刑事诉讼法修订前的老路上去。
建立证据开示制度有利于发现案件的客观真实,实现诉讼公正。证据开示能够促进控辩双方充分的信息交流,并弱化对抗制审判方式带来的副作用。在控辩举证具有对抗特征的诉讼程序中,控辩双方可能采取各种“竞技”的手段进行攻击和防御,同时削弱对方的进攻和防御能力。因此,需要在制度上解决以封闭信息作为“竞技”手段的问题,以避免法庭审判变成与查明事实真相毫不相干的司法竞技对抗。
近年来,一些实务部门进行了建立证据开示制度的有益尝试。例如,北京东城区人民检察院在检察院内设立阅卷室,并制定了《证据开示实施规则》。四川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检察院、北安市司法局也进行了相关探索和尝试。这些实践表明,证据开示制度具有积极的效果。实践部门和法学专家对这些尝试行为主要给予以下评价:法庭审理顺利进行,控辩双方进行了充分的质证,公诉人和辩护律师都发表了有理有据的公诉词和辩护观点,法院制作的判决书具有法律价值。
综上所述,建立证据开示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符合刑事诉讼效率和公正的终极目标,应当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这一制度。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诉法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需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和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实践中存在争议和宽松处理的情况。对于变更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额的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交通事故赔偿诉讼的法定程序。该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进行,包括起诉条件、起诉状的递交以及调解程序等步骤。起诉需符合相关条件,起诉状可书面递交或口头起诉并由法院记录。适合调解的纠纷可先行调解,除非当事人拒绝。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步骤,包括上诉的方式、审理的方式以及审理结果等。第二审程序是对第一审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进行审理的法律程序,必须遵循一定步骤和方式。上诉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审理则包括开庭审理和不开庭审理两种方式。二审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审
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和庭审程序。普通程序的案件审理期限通常为立案后六个月内,而简易程序则为四十五天内。庭审程序包括开庭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合议庭评议等环节。其中,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是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