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处理医疗事故应遵循公开、公平、工作化和及时便民的原则,务求实事求是,不得歪曲事实。在定性上要有明确的标准,责任要得以明确,处理要合理恰当。
2. 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或严重残疾。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严重功能障碍受损。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轻度功能障碍。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其他人身损害。
根据我国相关条例,不同级别的医疗事故有相应的处理程序。
1. 医务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医疗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为患者提供认真细致的诊疗服务。
2. 医疗机构应注重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管理法律的培训,并培养其职业道德。
3. 需要监控医疗服务质量,可以设立相关人员对医务人员的执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处理患者的投诉和咨询。
4. 医务人员应如实填写患者病历,并妥善保管。
5. 不得伪造、修改、销毁或隐匿患者病历。
6. 应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可以复印或复制患者资料。
医院漏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问题。医疗过错包括漏诊,只有当医疗过错行为造成损害后果,且二者存在因果关系时,才构成医疗事故。若漏诊未造成损害,则不构成医疗事故。医疗事故的认定需经过医学会组织的鉴定。对于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过错造成的损害,患者可根据相关司法
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法律程序。首先进行医疗鉴定获得证据,划分责任;接着确认事故等级,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最后强调了申请时效的重要性,当事人应及时提出处理申请,否则法律不予保护。
行政处理程序的几个步骤,包括医疗事故报告审核和逐级报告、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调查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医疗机构需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事故,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调查并处理。当事人可以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
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与医疗不足的赔偿责任问题。对于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存在医疗不足的情况,不同人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医疗不足不等于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构成医疗事故不能绝对排除医疗过错,法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医疗机构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