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和相关法律规定,制定本仲裁规则。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是以仲裁的方式,独立、公正地解决产生于远洋、近洋、沿海和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的运输、生产和航行等过程中所发生的契约性或非契约性的海事争议的机构。其目的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国内外海商事业和经济贸易的发展。
仲裁委员会受理以下海事争议案件:
(二)船舶或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碰撞,或者船舶或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与海上、通海水域、港口建筑物和设施以及海底、水下设施触碰争议
(三)提单、运单、航次租船合同和其中一种为海上运输方式的多式联运合同或者其他运输单证涉及的国际远洋、国际近洋、沿海和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的货物运输业务争议,以及上述水域的旅客运输争议
(四)船舶或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或集装箱及其他装运器具的租用、租赁,或者船舶或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的经营、作业、代理、拖带、打捞和拆解业务争议
(五)船舶或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的所有权、优先权争议
(六)国际远洋、国际近洋、沿海和与海相通可航水域的船舶或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的保险、货物运输保险、旅客运输保险、海上开发资源保险及其再保险,以及船舶保赔业务等争议
(七)船舶或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以及集装箱或其他装运器具的买卖、建造和修理业务争议
(八)船舶或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的抵押贷款争议
(九)货运代理合同、船舶物料供应合同、船员劳务合同、渔业生产及捕捞合同等争议
(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争议
(十一)海事担保争议
(十二)双方当事人协议仲裁的其他海事争议或与海事有关的争议。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油油品销售中心所拥有的“闽海油3”轮在航行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随后由多方参与救助的过程。事故中,船员首先发现火花并向大副报告,之后发生爆炸并弃船。随后,钦州港务局、消防支队以及救助指挥小组等参与救助,但由于火势过大和设备限制,救助
 
	
	   共同海损的定义、表现形式、共同海损行为及成立条件。共同海损是指在海上航程中,遭遇共同危险时采取的有意、合理措施导致的特殊牺牲和费用,由各受益方按比例分摊。表现形式包括牺牲和费用,成立条件要求海上危险是共同的、真实的,采取措施是有意的、合理的、有效的,
 
	
	   “无效果、无报酬”原则在海难救助中的适用。这一原则要求救助行为必须取得实际效果,救助人才能请求报酬。该原则包含直接效果、间接效果和无形效果三种情况。在确定救助报酬时,应综合考虑各种效果,确保救助人的权益得到合理保障。
 
	
	   江苏省推行船舶污染责任保险的背景和主要工作。江苏省作为水运大省,船舶污染风险较高。为保护水域环境,江苏保监局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建立船舶污染保险机制,通过深入调研、争取政府支持和部门协作,推出了船舶污染责任保险。该保险涵盖了油污染损害、化学品污染损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