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定单位犯罪对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实现我国刑法的目的以及预防单位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律师解答:在实践中,单位犯罪的情况通常较为复杂,罪与非罪的界限很难区分。这些案件往往涉及到一些社会敏感的问题,引起了群众的极大关注,同时也关系到发案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认定单位犯罪时应特别慎重。
首先,需要审查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如果行为不具备社会危害性,那么就不能构成单位犯罪。同时,还需要审查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构成单位犯罪的要件。即使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如果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也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其次,需要审查行为在主观方面是否是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维护单位局部利益,而非为个人谋取非法利益。如果行为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是单位利益,即使以单位名义实施,也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再次,需要审查行为在客观方面的表现。单位犯罪要求具备单位领导的决策行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实施行为。如果只有决策行为而没有具体的实施行为,或者只有实施行为而没有决策行为或事后的追认,都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例如,在一起行贿案件中,虽然行为人是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行为,但需要审查其行为是否经过单位决策,如果单位没有实施决策行为或事后也没有予以追认,那么只能认定行为人构成行贿罪,而不能认定其为单位行贿罪。
最后,需要认真审查犯罪主体资格。犯罪主体是具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或单位。在认定单位犯罪时,需要正确理解单位是否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关于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是否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存在着争议。作者倾向于否定说,因为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外商独资企业,它们的宗旨和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企业所有者的营利,也就是为了个人牟利。这些企业的行为往往都是个人行为。同时,我国刑法对于单位犯罪的处罚要比自然人轻。如果将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也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将不利于实现刑罚的目的和打击犯罪,也不利于区分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因此,在认定单位犯罪时需要对主体进行认真审查。
虽然单位犯罪要求是为了给本单位牟取非法利益,由单位集体决策或负责人决定,由本单位人员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但并不一定全部犯罪活动都是由本单位人员实施的,也存在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自然人之间的共同犯罪问题。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注意对单位犯罪共同犯罪的审查。
中国关于污染环境罪单位犯罪的法律条款。详细阐述了刑法对于违反规定排放、倾倒或处置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的处罚规定。包括对于进口固体废物的相关规定以及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严重污染环境事件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被认定为严重污染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解释和适用标准。文章详细解释了劳动报酬的具体含义、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认定标准、经政府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认定标准、定罪量刑标准、从宽处罚情形以及单位犯罪的情况。该司法解释旨在加大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
职务侵占罪的批捕和取保候审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若满足一定条件,如可能判处较轻刑罚、不会造成社会危险、患有严重疾病等,可以被取保候审。在认定职务侵占罪时,需注意犯罪者是否利用职权或便利条件进行侵占,是否侵占单位财物且达到数额较
中国于1月1日开始实施的经济犯罪相关法律规定,特别是针对非法集资的处理规定。讨论了非法集资罪的认定方式,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体。文章强调了对单位这一法人主体的规定以及对非法集资行为司法实践的规范,同时指出非法集资涉及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