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认定单位犯罪对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实现我国刑法的目的以及预防单位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律师解答:在实践中,单位犯罪的情况通常较为复杂,罪与非罪的界限很难区分。这些案件往往涉及到一些社会敏感的问题,引起了群众的极大关注,同时也关系到发案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认定单位犯罪时应特别慎重。
首先,需要审查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如果行为不具备社会危害性,那么就不能构成单位犯罪。同时,还需要审查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构成单位犯罪的要件。即使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如果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也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其次,需要审查行为在主观方面是否是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维护单位局部利益,而非为个人谋取非法利益。如果行为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是单位利益,即使以单位名义实施,也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再次,需要审查行为在客观方面的表现。单位犯罪要求具备单位领导的决策行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实施行为。如果只有决策行为而没有具体的实施行为,或者只有实施行为而没有决策行为或事后的追认,都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例如,在一起行贿案件中,虽然行为人是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行为,但需要审查其行为是否经过单位决策,如果单位没有实施决策行为或事后也没有予以追认,那么只能认定行为人构成行贿罪,而不能认定其为单位行贿罪。
最后,需要认真审查犯罪主体资格。犯罪主体是具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或单位。在认定单位犯罪时,需要正确理解单位是否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关于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是否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存在着争议。作者倾向于否定说,因为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外商独资企业,它们的宗旨和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企业所有者的营利,也就是为了个人牟利。这些企业的行为往往都是个人行为。同时,我国刑法对于单位犯罪的处罚要比自然人轻。如果将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也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将不利于实现刑罚的目的和打击犯罪,也不利于区分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因此,在认定单位犯罪时需要对主体进行认真审查。
虽然单位犯罪要求是为了给本单位牟取非法利益,由单位集体决策或负责人决定,由本单位人员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但并不一定全部犯罪活动都是由本单位人员实施的,也存在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自然人之间的共同犯罪问题。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注意对单位犯罪共同犯罪的审查。
单位合同工、临时工、实习生、兼职人员是否可认定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
单位合同工、临时工、实习生、兼职人员等是否可以被认定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的问题。文章从刑法基础立场出发,指出刑事判断注重实质,单位及单位人员的实质并不在于身份,而是是否承担单位职责或业务活动。文章还提到犯罪构成要素的遴选与设定规则,强调在
非法集资犯罪的自首情节及判决标准。非法集资犯罪嫌疑人若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可认定为自首并从轻或减轻处罚。非法集资犯罪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前者扰乱金融秩序,后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公司涉嫌非法集资出纳的法律处理方式。文章介绍了单位犯罪责任的范围,非法集资罪的认定,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的具体构成要件,以及非法集资罪的立案标准和处罚标准。对于非法集资行为,文章强调必须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并给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从轻情节的认定、犯罪构成等。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等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犯罪客体是公司、企业等单位的管理制度及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便利索取或收受财物。对于犯罪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