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程序变革对整个刑诉流程的影响,以及刑诉构造内在冲突对一审程序变革的制约正反两个角度,分析一审程序改革对我国审判程序完善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这种改革在实施中面临的来自诉讼目的、原则、体系、程序惯性等方面的冲击与制约,明确了贯彻落实刑诉法的任务仍很艰巨。
从历史、经济、法律文化、人员素质等方面展开分析,并结合这些因素在今天司法实践中的表现,说明一审程序的改革并不仅是学者头脑中的理想,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情况。每一种审判模式的形成是社会历史背景、经济基础、人文环境、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我国审判方式的改革必须考虑历史文化的积淀对当今审判方式、审判程序改革与设计的影响,如果忽略了这些因素,或者认为只要符合国际潮流就行了,那样的改革只能是表面化的、模仿性的、形式主义的。
论述了审判独立、审判公正、审判公开原则的概念、沿革、内容、意义,并对产生三大原则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指出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违反三大原则的现象和表现,并对三大原则不能得到真正贯彻落实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进一步在一审程序中贯彻落实三大原则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对审判独立是法院独立还是法官独立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法官在履行审判职能以及制作司法判决的过程中,只能服从法律的要求与其良心的命令,只有符合这一方面的独立要求,法官才能保持中立的地位和公正的态度,完成公正无私的审判。
分析审判公正的双重价值,强调审判公正即是程序公正,在保证审判公正的前提下又要兼顾效益,以最小的司法投入完成刑诉法规定的任务。提出完善审判独立的措施,以保证审判公正的进行。
阐述审判公开与辩护、回避、保障诉讼参与人权利等原则制度的相互关系,强调审判公开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强诉讼的透明度,以利于审判监督的建议。同时探讨庭前准备工作、证据认证、电视直播等问题与审判公开的关系。
阐述审判组织独立审判的重要性,提出强化合议庭职责、完善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选任制度等改革建议,明确审判组织改革是法院司法改革的重中之重。
分析新旧审判方式对法官的不同要求,指出庭审改革将是审判方式、法官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提出提高法官素质以适应庭审改革需要的具体标准。
对独任制、合议制与审判委员会的权限范围进行分析,阐明一审程序改革与审判组织改革的关系。
借鉴国外经验,论证我国法官精英化的可行性,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
比较新旧庭前审查程序,指出原庭前审查程序中存在的问题,说明现行庭前审查程序的变化及意义,并论述庭前审查程序的功能界定。
概述我国证据开示制度的现状与问题,指出建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并对证据开示制度的设置与完善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
全面分析了法官庭外调查权的变化和规定,提出慎用庭外调查权的建议,并论述庭外调查与庭审调查、庭外调查与举证责任的关系。
分析法院直接改变指控罪名的问题,建议修改立法以保证控审分离原则和被告人辩护权利的保障。
分析刑事审判认证的问题,提出建立独立认证程序的构想,并论述独立认证程序的意义。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诉法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需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和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实践中存在争议和宽松处理的情况。对于变更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额的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交通事故赔偿诉讼的法定程序。该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进行,包括起诉条件、起诉状的递交以及调解程序等步骤。起诉需符合相关条件,起诉状可书面递交或口头起诉并由法院记录。适合调解的纠纷可先行调解,除非当事人拒绝。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步骤,包括上诉的方式、审理的方式以及审理结果等。第二审程序是对第一审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进行审理的法律程序,必须遵循一定步骤和方式。上诉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审理则包括开庭审理和不开庭审理两种方式。二审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审
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和庭审程序。普通程序的案件审理期限通常为立案后六个月内,而简易程序则为四十五天内。庭审程序包括开庭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合议庭评议等环节。其中,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是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