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的监督过程中,对于人民法院在附带民事诉讼审判活动中的轻微违法行为,可以在庭审后提出口头纠正意见。
对于违法行为比较严重,或多次发生一般违法行为,经口头提出纠正意见仍不改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并上报上级检察机关。
对于严重违法已构成犯罪的审判人员,应按照案件的管辖范围移交有关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如果发现法院的附带民事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有权依法提出抗诉。
如果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受损害单位没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建议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于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受损害单位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没有具体受损害单位,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具有赔偿能力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为了及时、准确、有效地实施附带民事诉讼法律监督,应当加强审查起诉部门和民行检察部门的联系与配合,变单一监督、分散监督为联合监督、全面监督,提高监督效能,形成监督合力。
具体运作上,可以制定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附带民事诉讼审判活动是否存在违法现象,分析违法现象产生的原因,研究有效的监督方案。另外,经检察长批准可以组成联合办案组,共同审查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刑事案件,提出是否需要由检察机关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意见,共同出庭监督重大复杂的附带民事诉讼审判活动,共同审查法院的附带民事判决、裁定,对需要抗诉的案件提出相关意见等。
同时,可以把加强附带民事法律监督同基层检察院争创“五好”、“两满意”活动结合起来,把检察机关通过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为国家挽回重大经济损失作为考核验收的加分项目,以激发基层检察院发展附带民事法律监督的积极性。
法院内部审判监督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法院再审。
上级法院主动介入下级法院正在审理的具体案件,进行个案监督,实行案件报告制度和督办制度。
主要是案件的汇报和审批制度。
以立审分开、审监分开的形式实行各部门之间的监督。
刑事诉讼中辩护人的角色和权利。辩护人是在刑事诉讼中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人。犯罪嫌疑人自被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起有权委托,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且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辩护人有权进行辩护、提出证据等,在必要时还可对法庭的违法行为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计算违法所得时的认定办法。该办法旨在规范行政处罚,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计算原则是以当事人违法获得的全部收入扣除直接用于经营活动的合理支出。根据不同违法行为,如违法生产、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传销活动等,有相应的违法所
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中的累犯是否适用问题。根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实施细则》,对于具有累犯情节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适用速裁程序。此外,细则还规定了其他不适用速裁程序的情形,如涉及未成年人、盲人等特殊情况以及案件中存在异议等情形。同时,也规定了符合速裁程序
刑事速裁程序的相关内容。该程序主要针对事实清楚、被告人认罪认罚、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的轻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简化了庭前讯问和开庭通知等环节,审理期限通常为受理后十日内审结。其适用条件包括案件级别、可能判处的刑罚、案情清晰度以及被告人的意愿等。速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