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事由的通知是指汇票上的追索权人为向其前手行使追索权而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汇票不获承兑或不获付款的事实情况告知其前手的人。通知义务人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被通知人,以便确保通知的有效性。
对拒绝事由通知的定性存在着一定分歧。在英美法系国家,拒绝事由的通知被视为追索权行使的要件,若当事人未依法进行通知,则丧失追索权。而在大陆法系国家,拒绝事由的通知仅为行使追索权的程序之一,持票人负有一定的通知义务。
我国采用大陆法系的立法模式,《票据法》第66条2款规定:“未按照前款规定期限通知的,持票人仍可以行使追索权。因延期给前手或出票人造成损失的由没有按照期限通知的汇票当事人承担对该损失的赔偿责任,但是所赔偿金额以汇票金额为限。”因此,我国要求持票人必须按照规定的期限书面通知被通知人,并承担未按期通知所造成的损失赔偿责任。
若持票人因不可抗力无法按期通知被通知人,通知义务人是否必须承担赔偿责任呢?我国票据法未明确规定,但国外票据法大多有通知义务免除或延缓的例外规定,允许当事人以特约方式免除通知义务或延缓通知义务。
当发生不可抗力导致通知义务人无法按期通知时,通知义务人不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因为通知义务人无法按期通知并非出于主观过错,应当免除相应赔偿责任。
根据我国票据法第68条的规定,汇票的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和保证人对持票人负连带赔偿责任。持票人在实际追索时,需要确定明确的被追索对象,并偿还追索金额。
持票人可以任意选择一债务人或数人为追索对象,并在未实现追索权前,变更追索对象,进行新的追索。然而,票据法对追索对象的确定也规定了例外的限制情形,即持票人为出票人时,对其前手无追索权;持票人为背书人时丧失对后手的追索权,以避免循环追索。
持票人行使追索权后,被追索人应当偿还包括票面金额、利息、必要费用等在内的追索金额。
我国《票据法》第70条、第71条对追索金额的确定作了规定:
当事人可以在约定中规定利息,法律不予保护。
追索权人依法取得追索对象支付的相应的追索金额后,应将有关票据、证明和收据交还被追索人,汇票追索权行使程序即告终结。
尽管我国票据法对汇票追索权的行使作了较详尽的规定,但仍存在一些立法空白,需要不断的完善,以便适应入世需要,与国际接轨。
追索权的实质条件和形式条件。实质条件包括汇票到期被拒绝付款、汇票在到期日前被拒绝承兑、承兑人或付款人死亡、逃匿或破产等情况。形式条件则是持票人必须履行保全手续,包括在法定提示期限内提示承兑或付款,以及在法定期限内出具拒绝证明等。拒绝证明包括拒绝证书和
票据追索权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再追索权的概念、行使条件和效力。票据追索权指持票人在提示承兑未获回应时,向其前手请求偿还票据金额的权利。再追索权则是被追索人清偿票款后,对其前手当事人享有的再次追索权利。再追索权的行使条件是被追索人履行追索义务并收回原汇票
票据到期被拒绝付款时的追索权相关问题。持票人在汇票被拒绝付款或被拒绝承兑等情形下可以行使追索权。同时,规定了持票人通知前手的义务和期限,并明确了追索权发生的实质条件。此外,持票人为出票人或背书人时,对其前手或后手没有追索权。未按规定期限通知造成的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有关追索权的规定。当汇票被拒绝付款或承兑时,持票人有权对背书人、出票人及其他债务人行使追索权。持票人需提供被拒绝承兑或拒绝付款的证明,并在规定期限内书面通知前手被拒绝事由。汇票出票人、背书人等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持票人可对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