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强制措施,逮捕的功能在于确保整个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不能滥用。因此,羁押作为逮捕的法律后果,需要随时进行审查。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第一个方面是社会危害性审查。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第二个方面是人身危险性审查。在逮捕后,需要评估犯罪嫌疑人对他人的人身安全构成的威胁程度。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第三个方面是诉讼可控性审查。这包括评估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潜在的逃跑风险或干扰诉讼的可能性。
检察环节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包括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和监所检察部门。然而,与其他部门相比,公诉部门的审查应特别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公诉部门的审查应关注逮捕羁押后是否有新的证据变化。这包括定罪证据和量刑证据两个方面。如果量刑证据发生变化,例如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达成民事和解,或在审查起诉阶段发现犯罪嫌疑人具有自首或立功情节,或犯罪嫌疑人已不符合逮捕条件等情况,应当改变羁押措施,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等措施。
羁押公正性审查是另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这包括羁押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查。合法性审查主要涉及是否构成犯罪,即对逮捕质量的间接监督。在前诉讼环节,需要审查批准逮捕是否正确,是否有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支持,以及事实证据是否发生变化,继续羁押是否报批,羁押是否超期等。合理性审查主要涉及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证据,依据法律规定,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评估是否有必要继续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羁押。
酒驾肇事嫌疑人是否可以取保候审的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审,包括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等情形。对于醉酒驾驶被认定为危险驾驶罪的嫌疑人,在符合缓刑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避免被羁押。同时,保证金方式的取保候
羁押期限届满时是否可申请取保候审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包括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但不会产生社会危险性的,以及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哺乳期的妇女
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的相关规定。对于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检察院批准延长1个月。特定类型案件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案件,可以再延长2个月。公安机关应在羁押期限届满前提出延长羁押期限的要求。特别重大复杂案件由最高
逮捕后超期羁押的处理方式。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被超期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相关人员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司法机关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释放、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依法变更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