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强制措施,逮捕的功能在于确保整个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不能滥用。因此,羁押作为逮捕的法律后果,需要随时进行审查。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第一个方面是社会危害性审查。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第二个方面是人身危险性审查。在逮捕后,需要评估犯罪嫌疑人对他人的人身安全构成的威胁程度。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第三个方面是诉讼可控性审查。这包括评估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潜在的逃跑风险或干扰诉讼的可能性。
检察环节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包括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和监所检察部门。然而,与其他部门相比,公诉部门的审查应特别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公诉部门的审查应关注逮捕羁押后是否有新的证据变化。这包括定罪证据和量刑证据两个方面。如果量刑证据发生变化,例如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达成民事和解,或在审查起诉阶段发现犯罪嫌疑人具有自首或立功情节,或犯罪嫌疑人已不符合逮捕条件等情况,应当改变羁押措施,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等措施。
羁押公正性审查是另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这包括羁押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查。合法性审查主要涉及是否构成犯罪,即对逮捕质量的间接监督。在前诉讼环节,需要审查批准逮捕是否正确,是否有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支持,以及事实证据是否发生变化,继续羁押是否报批,羁押是否超期等。合理性审查主要涉及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证据,依据法律规定,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评估是否有必要继续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羁押。
刑法中关于羁押期限与刑期折抵的关系。羁押期限可折抵刑期,仅限于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羁押期限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具体折抵规定为管制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两日,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在特定情况下,如发现另有重要罪行等,羁押期限
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的相关规定。对于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检察院批准延长1个月。特定类型案件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案件,可以再延长2个月。公安机关应在羁押期限届满前提出延长羁押期限的要求。特别重大复杂案件由最高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出在变更强制措施时存在的解除程序的复杂性和逻辑性问题。文章强调,对于取保候审和其他强制措施的变更,不应有特殊规定导致解除程序的差异。文章认为,当前的规定缺乏必要的法定条件和理论基础,应统一规定强制措施的变更方式
逮捕后超期羁押的处理方式。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被超期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相关人员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司法机关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释放、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依法变更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