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生政策 > 社会热点 > 选举法 > 选举权的定义和范围

选举权的定义和范围

时间:2025-03-08 浏览:8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72578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选举会又是产生人民代表的根本途径。所以维护选举会的公平进行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哪些行为会破坏人大选举会呢?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介绍吧。

选举权是指公民根据法律规定,享有参加选举的权利。这包括提名代表候选人、参与选举权的讨论、协商和酝酿、以及参与投票选举等活动。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

选举权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或居住期限,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唯一的例外是那些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选举可以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以及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选举权的来源和性质

选举权并非天赋的权利,而是由人民赋予的权利。然而,这里的“人民”指的是整体的人民,而不是国家。选举权是人民通过宪法创造的权利,而不是国家通过法律创造的权利。宪法上的选举权是作为制宪者的人民赋予个体公民的权利。选举法作为法律的一部分,是国家实施和细化公民宪法权利的结果。然而,选举法本身并没有“赋予”公民选举权,而只是对其进行细化。因此,公民的选举权不是来自国家,而是来自作为制宪者的人民。

人民是整体,而公民是个体。人民由公民组成,公民是人民的一部分。因此,选举权是人民整体授予每个个体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是人民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破坏人大选举权的行为

以下行为将破坏人大选举权:

1. 破坏选举活动

这指的是破坏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选民登记、提名候选人、投票选举、补选、罢免等整个选举过程。

2. 使用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等手段

这些手段包括对选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和选举工作人员实施暴力或威胁,以及使用欺骗、贿赂、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等手段。暴力包括对个人进行人身打击或实施强制措施,如殴打或捆绑。威胁是指以杀害、伤害、毁坏财产、破坏名誉等手段进行要挟,迫使选民、人大代表、候选人和选举工作人员无法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欺骗是指散布虚假信息、捏造事实以扰乱选举活动,影响选民和候选人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 破坏选举的后果

行为人的破坏选举行为必须造成破坏选举或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后果。破坏选举是指破坏选举工作的正常进行。妨害选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指非法阻止选民参加登记或投票,或迫使、诱骗选民违背自己的意愿进行投票,以及使选民放弃自己的被选举权等。这些是破坏选举罪的两个主要行为表现。

4. 破坏行为的严重性

破坏选举行为必须具有严重的情节才能构成犯罪。这里的“严重的情节”指的是破坏选举手段的恶劣性和后果的严重性,或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等。

根据刑法的规定,犯破坏选举罪的行为人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社会热点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