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针对保险实务中保险业务员代投保人签名而引发的合同效力问题,规定了投保人或者投保人的代理人订立保险合同时没有亲自签字或者盖章,而由保险人或者保险人的代理人代为签字或者盖章的情况,对投保人不生效。但如果投保人已经交纳保险费的,则视为其对代签字或者盖章行为的追认。
保险理赔是最易引起保险纠纷的原因之一,理赔难问题一直倍受社会大众关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规定了保险法中的“30日”理赔核定期间的起算点。根据解释,该“30日”核定期间,自保险人初次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索赔请求及有关证明或者资料之日起算。
此外,解释还排除了保险人为被保险人、受益人设置的索赔障碍,明确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起诉保险人时,保险人不能以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未要求第三者承担责任为由作为抗辩,以防止保险人拖延理赔。
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是当前保险公司拒绝赔偿的主要理由之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明确规定了投保人的告知义务范围。解释规定,投保人的告知义务限于保险人询问的范围和内容。当事人对询问范围及内容有争议的情况下,保险人负举证责任。此外,保险人以投保人违反了对投保单询问表中所列概括性条款的如实告知义务为由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如果该概括性条款有具体内容,则不适用该规定。
解释明确确立了询问告知主义,将投保人告知范围限于保险人询问的范围和内容。解释规定,只有保险人询问的情况下,投保人才承担告知义务,投保人的告知范围以保险人询问的范围和内容为限,且保险人原则上不得扩大询问范围。
保险条款一般由保险公司提供,条文众多、内容复杂,投保人通常难以读懂。为此,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进一步强化了保险人的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
根据解释,保险人提供的格式合同文本中的责任免除条款、免赔额、免赔率、比例赔付或者给付等免除或者减轻保险人责任的条款都属于“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对这些内容都必须进行提示和明确说明。
解释明确了保险人提示义务的履行方式和标准。保险人可以通过书面形式、保险单或者其他明显标志等形式进行提示,且提示必须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使投保人知道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的存在。与此同时,解释还提高了保险人明确说明的程度,保险人对保险合同中有关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的说明必须达到常人能够理解的程度。
此外,解释还允许保险人以网页、音频、视频等形式对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进行提示和明确说明。但这些提示和明确说明必须达到常人能够理解的程度,否则相关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不生效。
解释明确规定,在财产保险中,不同投保人可以就同一保险标的分别投保。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在其保险利益范围内依据保险合同主张保险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而在人身保险中,如果投保人对被保险人不具有保险利益导致保险合同无效,投保人主张保险人退还扣减相应手续费后的保险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解释明确指出,保险利益是保险合同法特有的制度。在财产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是否具有保险利益,直接决定被保险人是否能够请求赔偿保险金。实践中,财产的使用人、租赁人、承运人等非财产所有权人有转移风险的需求,可能向保险公司投保。有些保险公司虽然给予承保,但却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以被保险人不是财产所有权人、不具有保险利益为由拒赔,这违背了诚实信用,不符合保险消费者的合理期待。
为此,解释规定,不同投保人可以就同一保险标的分别投保,承认财产的使用人、租赁人、承运人等主体对保险标的也具有保险利益,以防止保险人滥用保险利益原则拒绝承担保险责任。当然,任何人都不得通过保险合同获得超过损失的赔偿,被保险人只能在其保险利益范围内依据保险合同主张保险赔偿。
保险条款一般都由保险公司单方提供,条文众多、内容复杂,投保人通常难以读懂。为此,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进一步强化了保险人的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
根据解释,保险人提供的格式合同文本中的责任免除条款、免赔额、免赔率、比例赔付或者给付等免除或者减轻保险人责任的条款都属于“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对这些内容都必须进行提示和明确说明。
解释明确了保险人提示义务的履行方式和标准。保险人可以通过书面形式、保险单或者其他明显标志等形式进行提示,且提示必须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使投保人知道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的存在。与此同时,解释还提高了保险人明确说明的程度,保险人对保险合同中有关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的说明必须达到常人能够理解的程度。
此外,解释还允许保险人以网页、音频、视频等形式对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进行提示和明确说明。但这些提示和明确说明必须达到常人能够理解的程度,否则相关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不生效。
债权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借条的重要性。债权转让的有效性取决于债权转让协议的存在和签署。借条在债权转让中并非必需,但转让协议需书面通知债务人。债务人在偿还债务时应要求原债权人提供收条并签字确认以保护自身权益。《合同法》对债权转让的通知主体存在法律漏洞,
旅游团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问题。根据《电子签名法》和《合同法》的规定,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效的电子合同应满足数据电文原件可靠、电子签名防篡改等条件。电子合同的订立和成立与传统合同类似,但需要确定合同的主要条款和成立要件。因此,旅游团电
合同到期后双方不终止劳动关系的现象及其潜在问题。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双方选择继续保持事实上的劳动关系,这对双方权益造成损害。同时,合同续订手续不合法或不完备也会带来风险,如未经劳动者签字而由他人代办的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合同续
伪造担保人签字的行为的法律后果。伪造担保人签字会导致担保合同效力待定,涉嫌贷款诈骗罪,并从民事角度上不存在实际担保人。同时,《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对伪造、毁灭证据的行为有明确的处罚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