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诉讼代理人可以是律师、当事人的近亲属、有关的社会团体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类似的规定也存在于《行政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因此,我国诉讼代理的主体是开放式的,多元的。这种多元主体参与诉讼代理的体制一方面扩大了当事人选择诉讼代理人的范围,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诸多弊端。
其中一个共性问题是非执业律师诉讼代理人无法投保职业责任保险。如果诉讼代理人在诉讼代理中给当事人造成损失,当事人无法通过职业责任保险途径获得赔偿。为了分化律师执业风险、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我国建立了律师执业责任保险制度。但该责任保险所针对的是执业律师的执业行为,对于非执业律师的诉讼代理行为并不为该种保险所涵盖。
例如,中国**保险公司的《律师执业责任保险条款》第三条规定:“被保险人的注册执业律师在中国境内(港、澳、台地区除外)以执业律师身份代表被保险人为委托人办理约定的诉讼或非诉讼律师业务时,在列明的追溯期开始后,由于过失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或律师委托合同的约定,致使委托人遭受经济损失,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限内提出索赔的,本公司根据本条款的有关规定负责赔偿。”
一种存在问题的诉讼代理主体是以非执业律师身份从事诉讼代理的律师。根据某地法院2008年所受理的300件民事一审案件统计资料显示,有20%的律师以非律师身份从事代理活动。这种行为直接侵害了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这些律师往往采取向委托人隐瞒其真实身份的方式进行诉讼代理,由于委托人缺乏法律知识,无法甄别其诉讼代理行为的性质,主观上仍认为该律师是“执业律师”。然而,律师非以执业律师身份从事诉讼代理是未经其所在律师事务所许可的,委托人也未与律师事务所签订委托代理合同,因此,其诉讼代理行为是个人行为,而非履行职务行为。由于律师诉讼代理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当事人无法从律师事务所获得赔偿。
我国刑法中的伪证罪,详细阐述了证人、鉴定人等在刑事诉讼中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等行为将面临的法律处罚。同时,也介绍了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刑事诉讼中的相关罪行,强调只有在故意伪造证据的情况下才构成犯罪,无意失实不属于伪造证据的范畴。
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判是否公开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宣告判决的过程必须公开进行,不论当庭还是定期宣告,判决书均需送达相关当事人、检察院、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因此,即使案件不公开审理,其宣判仍然需要公开。
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的区别。自愿保险基于平等互利、等价有偿的原则,双方自愿订立保险合同;而强制保险则是根据国家法律和法规规定,特定人员必须参加的保险,范围受严格限制。如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通常为强制保险。
关于继承权的法律条例中涉及到的一个重要议题,即在继承人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情境下会产生的影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这样的行为不论最终是否成功,继承人都会丧失继承权。文章强调了法律对于这种行为的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