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对政府采购合同的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合同问题作出了特别规定,即政府采购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合同。政府采购合同继续履行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双方当事人应当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合同。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明确政府采购合同变更、中止或者终止的原则和条件以及合同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后责任如何承担。
政府采购合同虽然是一种民事合同,由采购人与中标、成交供应商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签订。但是,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的依据是经过法定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确定的中标、成交结果,这个结果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人都不能非法改变。基于政府采购合同的特殊性,必须禁止政府采购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擅自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合同。同时,在政府采购合同履行中,由于采购人或者供应商的原因,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会导致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情况的发生。在这种情况发生后,政府采购合同就不能继续履行,必须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如果上述情况是由于采购人或者供应商的原因造成的,因合同变更、中止或者终止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基于以上考虑,本法对政府采购合同变更、中止或者终止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
本法关于政府采购合同变更、中止或者终止的规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这是政府采购合同变更、中止或者终止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采购人与中标、成交供应商的任何一方,都无权擅自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合同;在政府采购合同履行中,如果没有出现继续履行合同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采购人与中标、成交供应商双方即使协商一致,也不得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合同。
这是采购人和供应商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无论什么原因,一旦出现政府采购合同继续履行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采购人和供应商双方都有义务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合同。
造成政府采购合同继续履行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因,既可能出自采购人,也可能出自供应商,无论出自哪一方,只要因合同的变更、中止或者终止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就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
执行本法关于政府采购合同变更、中止或者终止的规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在本法起草过程中,对政府采购合同的变更、中止或者终止由谁决定的问题,存在着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由政府采购合同双方当事人决定,另一种意见主张由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批准。经过研究,本法采纳了前一种意见,即要求在政府采购合同继续履行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双方当事人应当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合同。当然,作为法定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政府采购合同的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实施监督。
在政府采购合同的变更、中止或者终止过程中,采购人与供应商应当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进行决策,任何一方都不得单方面作出决定。
政府采购与法律规定的关系。文章详细阐述了政府采购主体的特定性,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等。还提到了军事采购和国有企业采购的特殊性以及政府采购资金的特定性。此外,文章也涉及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在政府采购中的特殊情况以及政府采购项目范围的特定性
政府采购项目履约验收的重要性及其立法目的。履约验收旨在评估供应商的履约能力和信誉,并处理可能的质量问题,以保护采购人的合法权益。政府采购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了履约验收的具体内容,包括组织验收工作、大型或复杂项目的专业机构参与验收,以及验收方的权利与义务。
财政部发布的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工作通知。通知要求推进协议供货和定点采购信息公开,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财政部要求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地方分网建设,实现政府采购信息的完整全面发布,包括采购项目全过程信息公开、具体成交记录等。此外,通知还强调了完善信息公开工作机
失信被执行人是否具备租住公租房的权利。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失信被执行人符合租住条件可租住公租房,但在高消费、政府采购等方面会有限制。申请公租房需提交一系列材料,包括身份证、户口簿、婚姻证明、住房情况等。此外,不同人群还需提供特定证件,如城市低保、重点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