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海”轮船期损失纠纷案
时间:2025-02-07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航次租船合同中卸货港的卸货效率约定及争议
案情
原告:**国际海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被告:**远航船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1992年7月22日,**公司与**公司签订了一份连续单航次租船合同。合同约定了装货港和卸货港,以及装卸货效率和时间的计算方式。合同还规定,如果船舶滞期,**公司应向**公司支付滞期费。合同签订后,**公司派遣了“大东海”轮运输散煤,并于8月24日抵达黄埔港桂山锚地,但未能靠泊黄埔新港码头。**公司多次要求**公司赔偿因滞留在锚地造成的船期损失,最后一次要求赔偿的时间为1992年12月29日。1994年12月29日,**公司向海事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支付船期损失。
审判
海事法院认为,**公司在二年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一日向法院传真递交起诉状,诉讼行为有效。**公司与**公司签订的连续单航次租船合同合法有效,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合同约定了装货港的装货效率、装货时间的起算和滞期费等事项,双方无争议。然而,合同没有约定卸货港的卸货时间及滞期费,仅约定卸货效率为CQD,即按习惯尽快装卸。根据合同约定,**公司作为出租人,应承担CQD条款下装卸时间损失的风险。本案中,合同约定的卸货港为黄埔新港码头一个安全泊位,而“大东海”轮抵达黄埔港桂山锚地并不能视为到达船舶。船舶是否靠泊并不以货物是否报关为条件。**公司认为船舶不能靠泊是**公司的责任,但缺乏事实依据。基于上述理由,**公司无权要求赔偿船期损失。因此,法院驳回了**公司的诉讼请求。**公司对海事法院的判决不服,提起上诉。他们认为,原判认定“大东海”轮到达合同约定的码头泊位不以货物是否报关为条件与事实不符。他们还表示,原判没有明确说明“大东海”轮不能及时抵达合同约定的码头泊位的原因,并且认为船舶不能靠泊是租船人的过失造成的。
二审请求
**公司在二审中请求法院作出公正判决,认为他们有权要求赔偿船期损失。他们指出,船东请求的是船期损失,而不是滞期费。他们认为原审法院认定**公司请求船期损失没有合同及法律依据是不当的。根据上述情况,**公司希望二审法院能对本案进行公正判决。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航行中的额外费用
航行中产生的额外费用,包括港口费、船员工资和给养等船舶消耗费用、船舶修理费、货物灭失损失费、运费损失费、特殊费用和保险费等。同时,文章还明确了不能列入共同海损的费用范围。
-
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的范围及赔偿方式
船舶碰撞造成的损害,包括船舶损失赔偿、船载货物损失赔偿以及人身伤亡赔偿的范围和赔偿方式。船舶损失分为全损和部分损失,赔偿方式有所不同。船载货物的损失赔偿取决于全损或部分损失。负有过失的一方应承担人身伤亡的赔偿责任。
-
误工费的含义及法定赔偿标准
误工费的含义、法定赔偿标准及相关注意事项。误工费是指在遭受伤害期间因无法工作导致的收入损失。其赔偿标准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且没有最高限额。注意事项包括固定收入必须有合法证明,且必须是实际减少的收入。此外,文章还涉及残疾赔偿金的赔偿标准
-
船舶污染责任保险的定义与特点
船舶污染责任保险的定义与特点。该保险旨在针对船舶上燃油、载运油品等泄漏造成的污染损害,由船舶所有者或管理者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其特点是船东可单独投保,保险责任范围扩大,费率制定更加科学合理,以及赔偿责任限额增加。该保险为船东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保障,并有
-
案情
-
属于国家赔偿范围的有哪些
-
刑事附带民事案子提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