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下称《海商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有人认为油船造成的油污损害属于《海商法》调整的限制性债权,而适用《1969油污损害赔偿民事责任公约》(下称CLC1969)的油船污染为非限制性债权。根据该条规定,油污损害赔偿请求可以归为《海商法》第二百零七条第二项规定的在船上发生的或者与船舶营运、救助作业直接相关的财产的灭失或损坏或该条第三项规定的“与船舶营运或者救助作业直接相关的,侵犯非合同权利的行为造成其他损失的赔偿请求”。
根据CLC1969的规定,该公约只适用于油轮之间的碰撞。根据公约第IV条的规定,当发生涉及两艘或者更多船舶的事故并造成污染损害时,所有有关船舶的所有人都应对不能合理区分的损失负连带责任,除非根据第III条免责。然而,CLC1969在制定时并未考虑非漏油船舶。1992年的议定书对该条进行了修改,规定所有有关船舶的所有人在发生涉及两艘或者更多船舶的事故并造成污染损害时,除按照第III条被豁免外,应对所有无法合理分开的此种损害负连带责任。这样的修改考虑到了非漏油船舶的赔偿责任。根据公约规定,“船舶所有人”可以享受赔偿责任限制,非漏油船舶的所有人也属于公约规定的“船舶所有人”范畴。因此,在符合公约在我国适用的条件下,对油污损害赔偿可以根据公约享受责任限制。
涉外法律关系下,非油轮之间的碰撞导致的油污损害不属于CLC1969的调整范围,因此公约规定的油污责任限制不能适用。我国参加的73/78MARPOL公约调整了海洋环境中运行的任何类型船舶故意地、随便地或意外地排放油类和其他有害物质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该公约适用范围不限于运输油轮的船舶,还包括水翼船、气垫船、潜水船、浮动船艇和固定的或浮动的工作平台。因此,涉外非油轮可适用73/78防污公约。然而,该公约是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与CLC1969的民事赔偿责任公约不同。因此,73/78MARPOL并没有具体规定责任人的承担责任,而只是在有关“违章”的条款中规定“任何违反本公约要求的事件,不论其发生在何处,应根据有关船舶主管机关的法律,予以禁止,并给予制裁。如果该主管机关获悉是项违章事件,并确信有充分的证据对被声称的违章事件起诉,则应按照其法律使这种起诉尽速进行。”这表明公约要求内国法调整有关违章事件纠纷。
目前,我国尚未加入燃油公约。因此,在涉外法律关系下的非油轮污染损害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上,既不能适用CLC1969,是否适用国内法尚无明确规定。
就国内污染损害而言,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油污法,《海商法》也没有规定适用油污损害赔偿。不能认为非油轮或者沿海运输的船舶的污染损害属于《海商法》第二百零七条第(一)、(三)的限制性债权,应适用《海商法》或者交通部《关于不满300总吨及沿海运输、沿海作业船舶海事赔偿限额的规定》中责任限制的规定。
航行中产生的额外费用,包括港口费、船员工资和给养等船舶消耗费用、船舶修理费、货物灭失损失费、运费损失费、特殊费用和保险费等。同时,文章还明确了不能列入共同海损的费用范围。
船舶碰撞造成的损害,包括船舶损失赔偿、船载货物损失赔偿以及人身伤亡赔偿的范围和赔偿方式。船舶损失分为全损和部分损失,赔偿方式有所不同。船载货物的损失赔偿取决于全损或部分损失。负有过失的一方应承担人身伤亡的赔偿责任。
机动车交通事故中保险公司的代位追偿权。代位追偿是保险的基本原则之一,保险公司在赔偿被保险人后,可代表被保险人对第三方主张赔偿权。但代位追偿权的行使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如被保险人已支付保险金并享有对第三方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仅限于四种情形且金额受限。
船舶污染责任保险的定义与特点。该保险旨在针对船舶上燃油、载运油品等泄漏造成的污染损害,由船舶所有者或管理者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其特点是船东可单独投保,保险责任范围扩大,费率制定更加科学合理,以及赔偿责任限额增加。该保险为船东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保障,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