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利 > 知情权 > 如何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

如何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

时间:2025-05-12 浏览: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76671
消费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过程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那么,如何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整理了相关内容,请阅读下文进行了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祝您阅读愉快!

1.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采用的手段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国家工商总局《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可以从3个方面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消费欺诈。

根据《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经营者有下列规定行为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 在销售的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
  • 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商品;
  • 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故意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
  • 骗取消费者价款或者费用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 不以真实名称和标记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 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 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现场说明和演示;
  • 采用虚构交易、虚标成交量、虚假评论或者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销售诱导;
  • 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 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体验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 谎称正品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
  • 夸大或隐瞒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质量、性能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信息误导消费者;
  • 以其他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方式误导消费者。

2. 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

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应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为准。如果该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即构成欺诈。如果该行为不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个别消费者应证明自己确实发生误解以主张欺诈行为的成立。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一般都会造成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损害,但认定消费欺诈行为并不要求消费者有实际的损失或者损害发生,只要经营者的行为足以误导消费者就可以被认定为欺诈。

3. 经营者是否具有实施欺诈行为的主观方面

虽然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构成欺诈行为必须具有主观故意,但从文义上理解,欺诈就是掩盖事实真相误导消费者,“欺诈”二字本身已经揭示经营者具有主观故意。所以,在下列6种情形下,经营者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故意,就属于欺诈:
  • 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
  • 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
  • 销售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或厂址、篡改生产日期的商品;
  • 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
  • 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
  • 销售伪造或者冒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

消费者的维权建议

消费者在网购时应注意保留以下3个方面的证据:

  1. 经营者的基本信息,如电商平台提供的卖家信息、电子营业执照,尽可能通过聊天工具获取卖家的真实身份、地址等信息;
  2. 反映交易形成的证据,如网上商品介绍网页、网上交易(订单)记录、聊天记录、票据、发货单、快递单等;
  3. 反映欺诈或损害存在的证据,如收到的实物照片、对比照片、检验鉴定结论、聊天记录、损失清单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消费者购买假货的处理方式

    消费者购买假货的处理方式,包括消费者的权益和解决方法。消费者有权向经营者或生产者主张退货并要求三倍赔偿。解决争议的途径包括协商、调解、投诉、仲裁和诉讼。商品缺陷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时,消费者可以要求销售者或生产者赔偿。若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

  • 消费者权益受损时的赔偿责任

    消费者权益受损时的赔偿责任,包括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权益受到损害时的赔偿要求。同时,文章还指出了网络价格欺诈的三种方式,包括虚构比价信息、虚构商品优惠幅度和结算价格高于标示价格等欺诈手段。

  • 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及赔偿

    虚假广告的法律性质和相关法律规定。虚假广告属于欺诈行为,侵害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可要求三倍赔偿。法律规定,经营者若存在欺诈行为,需承担民事责任,可能面临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甚至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具体欺诈行为包括商品不符合安全要求、掺

  • 购房者的知情权及其影响房屋买卖合同的有效性

    购房者在商品房买卖过程中的知情权及其影响房屋买卖合同的有效性。购房者享有开发商告知房屋或土地是否设定抵押、明示相关法规和合同文本、规划设计变更通知、销售中介代理机构提供文件和说明真实情况以及逾期交付房屋事实的告知等权利。知情权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具

  • 买到翻新的手机是否可主张三倍赔偿?
  • 民事欺诈行为是否构成刑事犯罪
  • 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监管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