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海商法 > 海事责任 > 海事赔偿 >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主体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主体

时间:2020-05-25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7782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是赔偿制度的一种还是专门的特殊呢,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主体是怎么样的呢,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主体包括哪些种类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的内容为你答疑解惑。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是发生重大海损事故时,对事故负有责任的船舶所有人、救助人或其他人对海事赔偿请求人的赔偿请求依法申请限制在一定额度内的法律制度。这是海商法中特有的赔偿制度

主体条件

主体

传统上,只有船舶所有人才有权请求责任限制,因此责任限制制度被称为“船舶所有人责任限制制度”。但随着航运的发展,船舶的经营管理模式越来越复杂,承担航运风险和对船舶负责任的人也越来越多,已经不限于船舶所有人。根据海商法,我国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主体包括以下四类:

1.船舶所有人,包括船舶承租人和船舶经营人;

2.救助人;

3.船舶所有人和救助人对其行为、过失负有责任的人,这主要指的是船长、船员和其他受雇人员;

4.对海事赔偿请求承担责任的责任保险人。

条件

责任主体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享受责任限制。经证明,引起赔偿请求的损失是由于责任人的故意或者明知可能造成损失而轻率地作为或者不作为造成的,责任人无权请求责任限制。

两种债权

限制性

限制性债权

以下海事赔偿请求,无论赔偿责任的基础有何不同,均可请求责任限制,因此被称为“限制性债权”:

1.船上发生的或者与船舶营运、救助作业直接相关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的灭失、损坏,包括对港口工程、港池、航道和助航设施造成的损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应损失的赔偿请求;

2.海上货物运输因迟延交付或者旅客及其行李运输因迟延到达造成损失的赔偿请求;

3.与船舶营运或者救助作业直接相关的,侵犯非合同权利的行为造成其他损失的赔偿请求;

4.责任人以外的其他人,为避免或者减少责任人按照法律规定可限制赔偿责任的损失而采取措施的赔偿请求,以及因此项措施造成进一步损失的赔偿请求。

以上请求无论提出的方式有何不同.都可以限制赔偿责任。但第4项涉及责任人以合同约定支付的报酬,责任人的支付责任不得援用本条赔偿责任限制的规定。

非限制性

非限制性债权

以下海事赔偿请求不适用责任限制,因此被称为“非限制性债权”:

1.对救助款项或者共同海损分摊的请求;

2.我国参加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规定的油污损害的赔偿请求;

3.我国参加的国际核能损害责任限制公约规定的核能损害的赔偿请求;

4.核动力船舶造成的核能损害的赔偿请求;

5.船舶所有人或者救助人的受雇人提出的赔偿请求,如果根据调整劳务合同的法律,船舶所有人或者救助人对该类赔偿请求无权限制赔偿责任,或者该项法律做了高于海商法规定的赔偿限额的规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定义和主体条件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定义、主体条件及存在的问题。该制度适用于重大海损事故,对事故责任主体的赔偿请求进行限制。主体条件包括船舶所有人、救助人、相关责任人员及责任保险人。但随着航运业发展,海事责任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需完善主体范围。索赔可分为可限制和不

  • 我国《海商法》中的承运人责任限制规定及其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的承运人责任限制规定及其联系。该法参考了国际公约和惯例,包括单位责任限制和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具有广泛的适用主体,但并非专门为承运人设计,且有明确的例外条款和侵权行为的限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承运人的利益。

  • 提单纠纷案件一

    中国轻工业原材料总公司与船务公司、海运公司等之间因无正本提单放货引发的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涉及多份合同、提单以及货物交付等情况。中国轻工与白猫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又与另一家公司签订了协议书,涉及委托开证、货物交付等事宜。最终,货物在抵达汕头港后被提

  •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的分类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的分类和确定原则。包括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害责任基金两种类型,使用原则包括分别赔偿和按比例受偿等。同时阐述了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的效力和设立程序,该基金是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一种保证制度,责任人享有自主权决定是否申请设立。

  • 平安险责任范围
  • 我国海商法对船舶经营人的概念
  • 我国《海商法》的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所适用的船舶范围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