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和民间借贷虽然都涉及到贷款行为,但其性质和规模存在明显的差异。
民间借贷是一种互助性质的行为,通常发生在私人之间的独立交往中。尽管放贷者也会从中获取利益,但其收取的利息一般不高,并且最多只能达到银行利息的四倍。超过这个限制的部分则不受法律保护。相比之下,高利贷的放贷者以追求暴利为唯一目的,将放贷视为一种商业活动。他们的行为类似于银行,收取的利息通常异常高,远远超过银行利息的四倍。
民间借贷的规模通常较小,借贷对象主要是特定的个人和单位,放贷次数较少。而高利贷的规模较大,通常向不特定的多数人多次发放贷款。为了准确区分高利贷和民事法律规范中的民间借贷,法律界人士对高利贷做出了以下定义:个人或非金融机构以牟利为目的,利用非银行借贷资金,通过约定方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多次放贷,所收取的利率远高于银行同期利率的四倍(不包括四倍)。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第二条规定,民间个人借贷的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的四倍。超过这个标准的利率应被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第二十六条规定:
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要求借款人按约定利率支付利息,法院应予支持。
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要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法院应予支持。
民间高利贷利率的合法性。民间借贷具有制度层面的合法性,但相关法律法规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根据最新规定,年利率超过36%的属于高利贷,而民间借贷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36%。文章还介绍了相关法律依据
高利贷者的消费类型以及发放高利贷的人群类型。高利贷者的消费主要包括因生活困难、疾病治疗、婚丧礼仪、子女教育等方面产生的借贷需求。而发放高利贷的人群则包括较为富裕的普通人家、国家公职人员以及从事投资和融资的民间机构。不同的人群放贷的对象、期限和收益率也
带他人借高利贷是否构成犯罪行为。发放高利贷超过规定利率是违法的,但带他人借高利贷本身并不违法,若存在隐瞒、欺诈等行为则违法。法律规定了年利率的限制,超出年利率限制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时会将非法集资等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或检察
民间借贷中的高利贷定义及利息计算方法。高利贷指借贷利率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的行为。高利贷利息计算以高于银行同期利率四倍为基准,采用复利计算方式。高利贷表现形式包括超过法定利率的借贷、计算复利、提前扣除利息以及以他人资金转手出借等。超过法定利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