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传统习俗,儿女的婚姻被视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一般由父母负责筹办。在结婚之前支付彩礼时,尽管一些子女已经成年,但由于长期以来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是我国的传统,通常未婚男女仍与父母共同生活,作为家庭成员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共同劳动和消费。
根据物权法理论,家庭成员在共同生活关系存在期间共同创造和劳动所得的财产属于家庭共有财产。因此,男方给付女方的财产实际上并不完全属于男方个人所有,包括男方个人财产和其父母的财产,因此彩礼的支付主体应该是男女双方及其父母等家庭成员。
当然,作为一种例外,对于没有父母等家庭成员的,或者虽有父母等家庭成员但男女一方的财产与父母等家庭成员的财产相分离,且彩礼全部属于男女一方个人财产的情况,则应当认定该男女一方个人为彩礼的支付主体。
婚约彩礼纠纷案件的原则上以婚约双方为诉讼主体。但以下情况除外:
如果订立婚约的当事人是未成年人,则婚约当事人和其监护人可以作为共同诉讼主体。
如果给付彩礼一方的婚约当事人已经成年,但与父母共同生活并用家庭财产支付彩礼,则婚约当事人和其父母可以作为共同原告。
如果接受彩礼一方的婚约当事人已经成年,但与父母共同生活并将所接受的彩礼用于家庭共同生活,则根据原告的选择,婚约当事人和其父母可以作为共同被告。
婚约当事人的父母不能作为单独的诉讼主体。
以下是彩礼不需要返还的情况:
如果一方请求返还彩礼的情况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的规定,不予支持。对于该条款中的“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情况,应进行限制性解释。这种情况指的是给付彩礼的一方在婚前举债给付,并且婚后没有经济来源偿还债务,或者是婚前用家庭财产给付,并且婚后没有固定经济来源,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
确定是否存在“生活困难”需要综合考虑给付彩礼的数额、给付人的生活来源以及当地生活水平等因素。目前可以参考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来合理确定。
如果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第一款(三)项规定的“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情况,但已经共同生活两年以上、生育子女或者所送彩礼确已用于共同生活,一般不予支持。这种情况分为以下三种:
(1) 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两年以上。
(2) 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虽不满两年,但生育子女。
(3) 所接受的彩礼确已用于共同生活。
在婚约存在期间,如果婚约当事人死亡,一方请求对方返还彩礼的,不予支持。但对于在死亡前已经提起诉讼的情况除外。
彩礼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包括其在现代互联网语境中的新含义。文章还介绍了关于彩礼的法律规定和返还彩礼的法律依据,包括哪些情况需要返还以及哪些情况不需要返还彩礼。最后强调了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而不是金钱。
订婚后退婚时黄金彩礼的退还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规定,如果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或虽已登记但未共同生活,或者给付彩礼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法院会支持返还彩礼。但已经共同生活的双方,要求返还彩礼将面临困难。此外,文章还
彩礼返还的三种情形和法律根据。第一种是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第二种是虽办理结婚登记但确未共同生活,第三种是婚前给付彩礼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文章还提及了相关法律根据和彩礼纠纷的现状,包括因彩礼引发的法律纠纷和巨额彩礼现象。最后对“生活困难”的理解进行
女方的彩礼是否属于婚前财产的问题。彩礼通常属于婚前财产,是男方为结婚目的给予女方的财物,归女方所有,但双方如有约定则按约定处理。另外,彩礼的归属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有所不同,需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彩礼用于婚后生活是否吃亏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关键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