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以下情况可认定为高利贷:
借贷利率超过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同期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包括利率本数)”的,即构成高利贷。
计算复利是一种常见的高利贷表现形式。但并非所有计算复利的都属于高利贷,根据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种:
(1) 当利率小于或等于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时,不属于高利贷;
(2) 当利率大于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时,超出部分不受法律支持。
在借款时将利息扣除的行为,实际上减少了借款人实际得到的借款,相当于提高了利率。因此,在借款时将利息先行扣除的情况下,应按实际出借款数计算利息。
根据《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规定,民间个人借贷中,出借人的资金必须是属于其合法收入的自有货币资金,禁止吸收他人资金转手放款。
如果出借人已经收取了部分高利贷利息,在法院认定利率超过法定标准后,先收取的高利息可用于抵充未偿付的合法部分的本息。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规定,以下情形可认定为高利贷:
1. 民间个人借贷利率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的四倍;
2. 存在复利计算、预先扣息、以他人资金转手高利出借等表现形式。
高利贷借条是否有效:
高利贷的存在是市场经济下利益的必然驱动。对于借款人来说,银行借贷门槛较高、手续复杂,而对于出借人来说银行利息过低没有投资机会,因此以高息放贷为表现的民间借贷逐渐兴起。
根据我国法律,合法的民间借贷受到保护。然而,如果借条中载明的利息过高,并且已经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四倍,则借条关于利息约定的部分无效。即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四倍的利息部分无效,但在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四倍以内(含四倍)的利息仍然有效。因此,高利贷借条仅部分无效。
高利贷的构成标准,指出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文章介绍了高利贷的定义、历史渊源及现代法律对其的规定。根据法律规定,民间个人借贷利率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即构成高利贷。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年利率不超过24%的利率约定合法,超过36%部分的利
高利贷利息的合法性问题。在法律上,高利贷的本金和合法限度内的利息是受保护的,但超过法定利率的利息不受保护。根据相关规定,年利率在24%以内的利息约定是合法的,而超过36%部分的利息则无效。这一规定旨在保护借款人的权益,避免高利贷造成的社会危害。
高利贷款公司的合法性。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年利率超过36%的高利贷款属于违法行为,超出部分的利率不受法律保护。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若超过此标准,借款人可要求返还超额利息,法院会支持这一请求。
高利贷在何种情况下不受法律保护。根据法律规定,民间借贷最终收取的利息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超出此限度的部分不予保护。对于高利贷借条,其中利息约定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息四倍的部分无效,但仍受部分保护。整体上,高利贷是否受法律保护需视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