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条,犯罪既遂后并没有明确规定不能构成犯罪中止。事实上,只要满足“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中的任意一项,就可以构成犯罪中止。而“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与犯罪是否既遂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即使犯罪已经达到既遂状态,只要能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根据法律规定应当认定为中止,因此认为既遂后不存在犯罪中止的说法没有法律依据。
从打击犯罪的角度来看,如果既遂后就不存在犯罪中止,无疑会阻止犯罪人员在达到既遂状态后主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这对于保障社会利益、制止犯罪是不利的,与立法初衷相违背。
通常情况下,犯罪结果未发生时的犯罪中止发生在危险犯罪中。当行为人的行为已经使被侵犯的对象处于危险中,即构成了犯罪既遂,但此时被侵犯的对象并未受到实际伤害。如果行为人此时采取主动措施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笔者认为,应当认定为犯罪中止。
至于《刑法》第24条规定的这种情况下应当免除处罚,对于重大的危险犯罪,是否应当免除处罚或减轻处罚,或许值得探讨,但这已经是另一个问题了。以上观点,诚望与各位法律同行探讨。
犯罪既遂的处罚方式,概述了学界对犯罪既遂标准的争议及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法律规定犯罪未遂是已着手实行犯罪但因意志以外原因未能完成的形态。在认定犯罪既遂时,应以“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齐备说”为标准,同时考虑犯罪事实和刑事政策。
定罪数额对既遂标准的影响,指出其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处理既遂犯罪时应依据刑法分则中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进行处罚。同时,对于不同危害程度的既遂犯应区别对待,并考虑同时存在其他宽严处罚情节的情况。
存疑不起诉与国家赔偿法的关系。存疑不起诉是根据《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规定的终止决定,与中止决定不同。存疑不起诉决定应当公开宣布,并自宣布之日起生效。存疑不起诉并不等同于认定被不起诉人有犯罪事实,而是对构成犯罪的证据不足的确认。根据
《刑法》中关于“以下有期徒刑”的定义。根据规定,使用“以上、以下、以内”的概念来表示刑罚的数量范围,因此“以下有期徒刑”包括了x年以内的所有刑罚。总结来说,有期徒刑是包括具体年限以内的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