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条,犯罪既遂后并没有明确规定不能构成犯罪中止。事实上,只要满足“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中的任意一项,就可以构成犯罪中止。而“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与犯罪是否既遂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即使犯罪已经达到既遂状态,只要能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根据法律规定应当认定为中止,因此认为既遂后不存在犯罪中止的说法没有法律依据。
从打击犯罪的角度来看,如果既遂后就不存在犯罪中止,无疑会阻止犯罪人员在达到既遂状态后主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这对于保障社会利益、制止犯罪是不利的,与立法初衷相违背。
通常情况下,犯罪结果未发生时的犯罪中止发生在危险犯罪中。当行为人的行为已经使被侵犯的对象处于危险中,即构成了犯罪既遂,但此时被侵犯的对象并未受到实际伤害。如果行为人此时采取主动措施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笔者认为,应当认定为犯罪中止。
至于《刑法》第24条规定的这种情况下应当免除处罚,对于重大的危险犯罪,是否应当免除处罚或减轻处罚,或许值得探讨,但这已经是另一个问题了。以上观点,诚望与各位法律同行探讨。
共同犯罪中的分类问题,主要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团两种形式。共同犯罪还包括教唆犯和犯罪中止的情况。对于犯罪中止的认定,简单共同犯罪中要考虑犯罪中止行为的有效性,复杂共同犯罪中的实行犯中止影响教唆犯和帮助犯的认定。若中止犯向有关机关报告并得到司
偷窃未遂的法律处罚方式。对于未达到犯罪标准的偷窃行为,通常采用治安处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情节较轻的盗窃等行为可处拘留和罚款,而数额较小的盗窃行为被视为治安问题处理。是否采取刑事处罚还是治安处罚,取决于具体情况。
将孤儿送到福利院是否构成遗弃罪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只有负有扶养义务的情况下拒绝扶养才可能构成遗弃罪。文章还讨论了遗弃罪的犯罪未遂认定问题,包括如何判断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以及如何区分犯罪未得逞与犯罪中止等。
卧轨自杀未遂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寻衅滋事罪包括一系列行为,包括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因此,如果一个人实施卧轨自杀未遂并破坏了社会秩序,就可能会被视为寻衅滋事罪并受到法律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