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起诉时,首先需要提交起诉书,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公民作为当事人时,应写明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住址;单位作为当事人时,应写明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起诉书正文应明确请求事项和起诉事实、理由,并在尾部署名或盖公章。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原告向法院起诉时需要提交以下材料:
当事人向法院提交书证时,应填写一式两份的证据清单,详细列明提交证据的名称和页数。证据经法院承办人核对后,由承办人在证据清单上签字盖章,一份交当事人,一份备案。
立案庭在当事人履行必须的手续和交齐相关证据材料后,将在七天内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办理立案手续;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将依法裁定不予受理。
当事人应在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七天内预交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如果确有困难,可在预交期内向法院提出减、缓、免交的书面申请。逾期不交或者书面申请未获批准而仍不预交的,法院将裁定自动撤诉。
立案手续完成后,案件将由法院安排开庭审理。当事人应服从法院的各项工作安排,并在结案后到财务室结算诉讼费用,多退少补。
开庭审理后,法官将在事实清楚、公证审判的基础上作出判决。如果当事人在法定时间内没有上诉,判决书将生效。
除了通过官司解决外,民事纠纷还可以通过自力救济和社会救济方式解决。自力救济包括自决和和解。自决是指纠纷主体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纠纷,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解是指双方互相妥协和让步。两者共同点是都是依靠自我力量解决争议,无需第三方参与,也不受任何规范制约。社会救济包括调解和仲裁。调解是由第三者(调解机构或调解人)出面对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进行调停,促使他们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调解协议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但具有合同意义上的效力。仲裁是由双方当事人选定的仲裁机构对纠纷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仲裁裁决对双方当事人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但仲裁也需要纠纷的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权提出再审申请的只能是原审中的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判决其承担义务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以及上诉人和被上诉人。
申请再审的对象必须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可以申请再审的裁判包括一审法院作出的依法可以上诉但未上诉的裁判、二审法院作出的终审裁判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裁判。可以申请再审的调解书包括一审法院和二审法院在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基础上制作的调解书。
当事人申请再审必须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内提出。超过六个月期限的,即使申请再审的理由再充分,也不能引发再审程序。
交通事故民事诉讼的流程。当事人提起诉讼后,法院将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之后,法院会进行审理前准备,并通知诉讼参与人开庭。在开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可陈述、证人作证、出示证据等。法庭还会进行辩论,并最终作出判决。如有可能,法庭会进行调解。整个一审程序应
民事诉讼第一审程序的详细流程,包括起诉、立案审查、排期开庭、开庭审理和宣判等环节。起诉需递交诉状,法院审查后符合条件的将立案并通知缴费,不符合条件的裁定不予受理。开庭审理包括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和法庭调解等步骤。同时,本文还引用了《中华人民共
拆迁协议的解除流程。包括通过民事诉讼要求对方承担相应责任,拒绝搬迁时可依法起诉,拆迁协议反悔可提起民事诉讼,及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无法达成时,需经行政裁决后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流程。行政裁决是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包括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具体内容,且当事人可在
法院在受理公诉案件起诉书和附带民事诉讼状后的处理流程。被告人收到诉状后,法院会组织庭前调解,若调解不成功则通过审判解决。审理过程中,刑事案件和附带民事诉讼由同一法庭一并审理。开庭阶段包括准备、调查、辩论和陈述等环节。评议判决时,刑事案件和附带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