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结婚 > 扶养 > 婚内扶养义务的履行条件及方式有哪些

婚内扶养义务的履行条件及方式有哪些

时间:2023-11-20 浏览:1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9531
婚内扶养义务,也即夫妻间的扶养义务,指夫妻在生活上相互扶养的法律责任。我国婚姻法第二十条规定: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给付扶养费的权利。可见,婚内扶养义务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项法定义务。

婚内扶养义务的履行条件

一、婚内扶养义务的产生

婚内扶养义务是一项法定义务,其产生基于婚姻的效力,与夫妻感情好坏等因素无关。尽管婚内扶养纠纷往往源于夫妻感情矛盾,但这并不影响婚内扶养义务的存在。对于夫妻双方而言,婚内扶养既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但与债务的履行有明显区别,因为它是有条件的。

二、婚内扶养义务的履行条件

一般认为,婚内扶养义务的履行条件包括扶养需要和扶养能力两个方面。只有当一方存在扶养需要时,另一方才有扶养的义务。扶养需要主要包括一方患病或伤残、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缺乏生活来源导致生活困难,以及无独立生活能力等情况。夫妻是共同生活的伴侣,当一方出现这些需要扶养的情形时,另一方在具备扶养能力的情况下,应承担起扶助和供养的义务。只有当义务人自身具备进行扶养的能力时,扶养义务的履行才具有现实可行性。举例来说,当夫妻双方都年老失去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时,一方就不能要求另一方履行扶养义务,此时,他们的生活只能依靠子女赡养或社会救助。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义务人是否具备扶养能力,主要从经济角度考虑,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具体标准,一般由法官自行裁量。我认为,只要义务人的经济状况能够维持自己和权利人在所在地的基本生活,就应认定其具备扶养能力。有人认为,当一方生活困难但有子女赡养,能够维持生活时,另一方就不需要履行扶养义务。我对这种观点持有异议,因为婚内扶养义务具有法定性,子女赡养父母也是履行其法定义务,两者并不冲突。婚内扶养义务的目的是促进夫妻关系,解决夫妻一方有能力扶养而拒不扶养的情形,因此,只要被扶养人确实需要扶养,扶养义务人就不能推卸责任。否则,很容易加剧夫妻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导致遗弃等问题的发生。

婚内扶养义务的履行方式

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当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另一方有权要求对方支付扶养费。然而,我认为该规定将婚内扶养义务的履行方式仅限于金钱支付,将夫妻间的义务履行完全货币化,似乎不太妥当。婚内扶养义务是基于夫妻关系的双方存在的,如果仅以金钱的方式来履行这一义务,那么夫妻关系实质上就不存在了。当一方面临生活困难等情况,而另一方具备扶养能力时,完全可以通过离婚后进行共同财产分割、共同债权债务承担等方式获得经济上的补偿。婚姻法相关规定的精神在于促进双方更好地履行夫妻义务,不使婚姻关系轻易破裂。因此,我认为,婚内扶养义务的履行方式不应仅限于支付扶养费,还可以包括一方要求另一方提供生活上的照顾、陪护等精神慰藉。因为在精神上给予对方慰藉,本身就是婚姻关系的必然结果,这不仅符合立法初衷,也符合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原告与被告之间的非婚生父女关系及争议

    原告与被告之间的非婚生父女关系及其争议。原告请求法院判决被告支付抚养费、医疗费用和教育费用,并承担相关诉讼费用。被告与原告母亲存在亲密关系,导致原告出生,但自出生以来一直由母亲抚养,被告未履行抚养义务。因双方无法协商解决争议,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

  • 送福利院是否构成遗弃罪的探讨

    将孤儿送到福利院是否构成遗弃罪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只有负有扶养义务的情况下拒绝扶养才可能构成遗弃罪。文章还讨论了遗弃罪的犯罪未遂认定问题,包括如何判断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以及如何区分犯罪未得逞与犯罪中止等。

  • 老年人与配偶的相互扶养义务

    老年人与其配偶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扶养义务。配偶之间应当互相提供经济支持和照顾,成年后的兄弟姐妹在一定条件下也有扶养义务。赡养人之间可以签订协议明确责任和义务,且居民委员会等有权监督协议履行。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

  • 赠与财产权利转移前的撤销权

    赠与财产权利转移前后的撤销权问题。在权利转移前,赠与人有权基于特定原因撤销赠与;权利转移后,受赠人如严重侵害赠与人或其近亲属、不履行扶养义务或未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亦可撤销赠与。同时,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有权在受赠人违法行为导致赠与人

  • 多分财产是否有更多赡养义务
  • 结婚离婚与五保户资格
  • 夫妻间相互扶养的法律要求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