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婚姻法》生效日期为2020年12月31日止,届时此条例被《民法典》所替换,相关的司法解释也会失效,《民法典》生效前的规定:
离婚,是夫妻双方依照法律规定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
《婚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
第三十二条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这是中国在处理离婚问题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离婚自由。离婚自由是中国社会主义婚姻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婚姻自由,仅有结婚自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离婚自由作为补充;二者互相结合,才能构成中国社会主义婚姻自由的完整内容。社会主义婚姻制度,不仅主张离婚自由,而且从法律上对双方当事人的权利,明确加以保障。有人担心主张离婚自由会造成离婚增多,助长资产阶级思想泛滥;也有人担心主张离婚自由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后果,如子女的抚养、成长问题。其实婚姻的本质是男女爱情的结合。男女双方的感情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升级”,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降温”,甚至会“消灭”。因此,感情是夫妻关系存续的关键。而感情一旦破裂,则婚姻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所以,解除这种婚姻关系就十分必要了。遵循婚姻关系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确认通过离婚的途径解除婚姻关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婚姻制度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体现。离婚保护措施如下:
(一)首先,离婚后子女的抚养教育。
1、离婚后的父母子女关系。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婚姻法特别规定,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子女由何方抚养的问题。我国《婚姻法》第29条第3款规定,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在抚养问题上既要强调保护子女的利益,也要考虑父母的合理要求。
3、子女抚育费的负担问题。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二)其次,离婚后的财产和生活
1、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离婚不仅解除了夫妻之间的人身关系,而且终止了夫妻之间原有的财产关系。离婚时可供双方分割的财产,以夫妻共同财产,即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限,包括夫妻各自或共同劳动所行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各自或共同继承、受赠的财产,以及其他合法收入。夫妻婚前的个人财产和双方各自所用的财物,原则上归个人所有。
2、债务的清偿。我国《婚姻法》第32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以共同财产偿还。如该项财产不足清偿时,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男女一方单独所负债务,由本人偿还。我国婚姻法第33条规定,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给予适当的经济帮助。具休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中国女性婚姻自主权的历史变迁。在封建社会和近代前期,女性受到多种束缚和压迫。20世纪初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挑战了女性传统角色的观念。逃婚成为女性追求婚姻自主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女性和女工阶级。这些变化反映了女性在逐渐争取平等权利方面的进步。
离婚调解书的法律效力问题。离婚调解协议具有契约性质,经法院确认后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当事人不得再对此法律关系发生争议。离婚调解书的法律效力同法院生效判决书一样,当事人丧失上诉权。调解书有给付内容且一方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申请强制执行。调解结束可以是达
法院离婚调解协议的起草、离婚调解书的法律效力和离婚调解应遵循的原则。离婚调解协议由法院根据法律规定起草,调解必须遵循自愿、合法和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原则。调解协议经法院确认后方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得再对该法律关系发生争议。调解书与判决书效力相同,但
分居时间与法院判决离婚的关系。根据《婚姻法》规定,夫妻分居满两年,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会进行调解,若感情确实破裂且调解无效,法院会准予离婚。但分居并非唯一判定标准,法官会综合考虑其他情况。因此,认为分居两年法院一定会判决离婚是对法律的不全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