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张某(女)与林某结婚,并育有一女。由于性格不合,双方经常因家务琐事而争吵。为解决问题,张某曾于2002年9月提出离婚,但后来撤回了起诉。然而,双方关系并未改善。为此,双方于同年12月31日签订了一份协议,约定了财产归属和子女抚养问题。
根据协议,如果张某再次提出离婚,无论是真心离婚还是以离婚相要挟,双方的婚姻关系将终止。协议规定,婚前和婚后财产均归林某所有,而婚生女由林某抚养,张某不能提出异议。
然而,张某在2003年11月再次提出离婚,表示协议是在被胁迫的情况下签署的,并非真实意思表示。她还称协议违反法律规定,应该无效。她要求抚养婚生女并按照法律规定分割财产。
林某表示同意离婚,但坚持按照协议的约定确定财产归属和婚生女的抚养权。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法院经审理认为,尽管夫妻可以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和婚前财产达成约定,但这种约定不能以违法条件为前提。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如果附条件的民事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则该行为无效。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本案中的协议以张某提出离婚为前提,违背了婚姻自由的原则。任何人都不能通过限制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来干涉他人的婚姻自由。此外,协议约定离婚时子女必须由林某抚养,也与法律规定的原则不符。因此,该协议被认定为无效。
婚姻自由和其他公民权利一样,并非绝对自由,而是相对自由。行使婚姻自由权利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了结婚和离婚的条件和程序,这些规定界定了合法和违法行为之间的界限。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是合法的,受到法律保护;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是违法的,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婚姻自由权既不能被侵犯,也不能被滥用。
婚姻自由的概念及其法律意义。婚姻自由包括选择对象、缔结婚姻和决定离婚的自由,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相互补充,保证个人在婚姻关系中的自主权利。然而,婚姻自由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不能损害家庭、子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正确行使婚姻自由权
家庭暴力的法律责任问题。新婚姻法规定,家庭暴力是法定离婚理由之一,受害者可以要求实施者承担民事责任并支付损害赔偿。此外,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家庭暴力行为可能受到行政处罚。严重的家庭暴力行为可能构成多项罪名,包括虐待罪、侮辱罪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等,
精神病人离婚问题的法律解读。根据《民法典》和《婚姻法》的规定,对于一方患精神病并要求离婚的情况,法律在保障婚姻自由的同时,也要考虑对患者治疗和生活安置的利益。处理方式包括工作协调、思想工作等。离婚的前提是夫妻感情确实已经破裂,同时必须对精神病人进行妥
在婚姻自由原则下,子女对于父母离婚没有干涉的权利,且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婚姻自由的原则并保护子女的权益。离婚诉讼程序及相关法律规定,包括调解无效的情形、宣告失踪的一方离婚的处理等。同时,对于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包括父母干涉子女婚姻的情况,将受到法律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