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是一种社会历史的现象,它并非始于人类社会的起源,也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出现的一种社会形式,用以体现两性和血缘关系。婚姻是指男女两性的结合,并且在社会制度中被确认为夫妻关系。家庭是由一定范围的亲属组成的生活单位,这种亲属关系是通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形成的。婚姻和家庭是密切相关的,婚姻是家庭的前提条件,而家庭则是婚姻的结果。
婚姻家庭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不同,具有其自身的自然属性。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婚姻家庭制度和婚姻家庭立法都不能忽视这种自然属性。
婚姻家庭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经济结构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由规范婚姻家庭行为的各种规范构成,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体现了一定经济基础对婚姻家庭关系的要求。任何破坏由统治阶级制定的婚姻家庭制度的行为都会被视为违法,严重情况下构成妨害婚姻家庭的犯罪。
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男女两性的结合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合法性成为婚姻的本质属性。婚姻家庭法,也被称为“婚姻法学”,是研究婚姻家庭法和相关法律现象的一个学科领域。它是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婚姻法是调整特定社会婚姻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是特定社会婚姻制度在法律上的集中体现。我国的《婚姻法》是调整人们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法规,是正确处理婚姻家庭关系的行动指南。
婚姻自由原则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只顺从安排。在中世纪以前,各国的立法通常将子女的婚事置于家长权力和家族权力的支配之下。婚姻自由是婚姻法的首要原则,也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从现代文明的发展历史来看,婚姻自由是各国婚姻法律制度的核心立足点。新婚姻法在规定婚姻自由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既保障了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又附加了道义的“羁绊”。在社会主义婚姻家庭道德理念的基础上构建新婚姻法体系,是我国婚姻法律制度建设的一大实际进步,也是通过切实可行的法律手段加强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良性举措。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法律和伦理道德结合得最紧密、也是冲突最多的婚姻家庭社会领域,如何找到最合适的定位和标准,让法律和道德相互合作,在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发挥各自的作用,互相补充优势?这不仅是一门立法技术,更是一项综合社会管理的艺术。
新婚姻法的具体内容,包括总则、结婚、家庭关系等方面的规定。新婚姻法以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为原则,并强调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结婚年龄、结婚程序、无效婚姻的认定以及夫妻财产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
中国女性婚姻自主权的历史变迁。在封建社会和近代前期,女性受到多种束缚和压迫。20世纪初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挑战了女性传统角色的观念。逃婚成为女性追求婚姻自主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女性和女工阶级。这些变化反映了女性在逐渐争取平等权利方面的进步。
老年人婚姻自由的法律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到法律保护,子女不得干涉父母离婚、再婚及婚后生活。同时,子女的赡养义务不会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失。对于暴力干涉老年人婚姻和拒绝赡养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结婚登记的法律要求和程序。包括男女双方自愿结婚,满足年龄和无配偶等条件,并准备常住户口簿、身份证和无配偶证明等证件,共同前往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符合登记条件的将当场予以登记并发给结婚证。结婚登记的法制意义在于保障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原则,保护当事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