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公安机关发现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时,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拘留,并出示拘留证。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20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在以下情形之一时,可以先行拘留:
拘留犯罪嫌疑人时,应当填写呈请拘留报告书,并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拘留证。在执行拘留时,必须出示拘留证,并要求被拘留人在拘留证上签名和捺指印。如果被拘留人拒绝签名和捺指印,侦查人员应当在拘留证上注明。
在紧急情况下,对于符合《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20条所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将犯罪嫌疑人带至公安机关后立即进行审查,并办理相关法律手续。
刑事拘留属于刑事强制措施,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公安机关可以采取刑事拘留的7项情形。如果被刑事拘留的人对公安机关的决定不服,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只能向公安机关提出异议。如果公安机关认为采取刑事拘留的强制措施不当,应当作出撤销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
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对于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被错误拘留的情况,受害人有权利获得国家赔偿。赔偿义务机关是作出错误拘留决定的机关。受害人应当向赔偿义务机关申请赔偿,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给予赔偿。
因此,对于刑事拘留决定不服的情况,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后续证明刑事拘留是错误的,受害人可以按照国家赔偿法规定的程序申请国家赔偿。
刑事案件拘留地点的相关法律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后,一般会被关押在看守所,且公安机关必须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内将被拘留人送往看守所羁押。同时,法律规定了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的人数要求及看守所内的讯问要求。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先行刑事拘留的相关规定。对于只有口供的现行犯,在存在特定情形下可以先行刑事拘留,如正在预备犯罪、被害人指认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刑事拘留的具体程序,包括拘留申请、执行、通知家属以及拘留后的处理等。
根据刑法相关法律法规,刑事拘留和逮捕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公安机关在拘留人时必须出示拘留证,并在24小时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被拘留的人必须在拘留后的24小时内接受讯问,如果发现不应该拘留的情况,必须立即释放并提供释放证明。对于需要逮捕但证据
刑事拘留时间的起算方式是根据《拘留通知书》上注明的拘留开始时间来计算。在刑事诉讼中,如果期间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那么期间的届满日期就是节假日后的第一天。但对于在押期间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罪犯来说,期间应当一直延续到届满之日,不得因节假日而延长在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