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目的,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积极或消极地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的总称。产业政策可以分为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两种。形式意义上的产业政策是指制定经济政策的国家机关明确表述为"产业政策"的经济政策。实质意义上的产业政策可以根据经济体制的不同分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政策;根据构成内容的不同分为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政策;根据政策功能的不同分为功能性的产业政策和选择性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的关系取决于两者关系的性质。如果两者是相容关系,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将共同服务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如果两者是相斥关系,可能会发生冲突或作用力相互抵消等情况。因此,厘清产业政策和反垄断法各自的内涵、价值取向、施行措施和作用边界是探讨两者关系的首要任务。
产业政策的基本作用机制是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目的。产业政策可以通过选择性扶持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缩短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以实现经济赶超目标。产业政策还可以通过功能性政策来提高产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弥补市场缺陷。产业政策的具体实施可以包括人力资源培训和研发补贴等措施。
产业政策对反垄断法的实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相容,两者可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如果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相斥,可能会导致冲突或作用力相互抵消。因此,在进行反垄断立法时,需要考虑现有产业政策对反垄断法实施的影响,并寻求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的协调兼顾。
反垄断机构对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程序。首先介绍了调查的启动,包括反垄断执法机构和私人主体都有权启动调查,并对举报的保密措施进行了说明。接着详述了调查过程中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进入场所检查、询问有关人员、查阅复制资料、查扣证据和查询经营者账
中国汽车行业存在的垄断行为,包括进口车通过总代理制掌控话语权、控制经销商最低售价、强制搭售滞销车型以及零部件垄断等。这些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的规定,限制了市场竞争,损害了消费者和经销商的权益。
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规定实施集中的后果。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有权采取多种措施,包括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资产、转让营业等,以恢复市场竞争状态。同时,违法经营者还可能面临罚款。文章还介绍了垄断竞争的产生原因,包括非均衡发展战略导向、制度试点的持
自然垄断的定义、原因以及自然垄断行业的技术特征。自然垄断是由于资源条件集中、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原因形成的行业垄断现象。自然垄断行业具有显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关联经济效应、网络性、大量沉没成本以及市场集中度特别高等技术特征。同时,自然垄断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