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目的,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积极或消极地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的总称。产业政策可以分为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两种。形式意义上的产业政策是指制定经济政策的国家机关明确表述为"产业政策"的经济政策。实质意义上的产业政策可以根据经济体制的不同分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政策;根据构成内容的不同分为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政策;根据政策功能的不同分为功能性的产业政策和选择性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的关系取决于两者关系的性质。如果两者是相容关系,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将共同服务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如果两者是相斥关系,可能会发生冲突或作用力相互抵消等情况。因此,厘清产业政策和反垄断法各自的内涵、价值取向、施行措施和作用边界是探讨两者关系的首要任务。
产业政策的基本作用机制是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目的。产业政策可以通过选择性扶持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缩短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以实现经济赶超目标。产业政策还可以通过功能性政策来提高产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弥补市场缺陷。产业政策的具体实施可以包括人力资源培训和研发补贴等措施。
产业政策对反垄断法的实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相容,两者可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如果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相斥,可能会导致冲突或作用力相互抵消。因此,在进行反垄断立法时,需要考虑现有产业政策对反垄断法实施的影响,并寻求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的协调兼顾。
寡头垄断市场的五个条件。在寡头垄断市场中,买者众多而厂商数量少,每个厂商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并具备价格影响能力。同时,厂商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产品可能同质或存在差别,新厂商进入市场十分困难。
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及其适用范围,包括价格垄断行为的定义和类型,特殊行业的经营者责任,以及禁止的价格垄断协议等。同时强调了行业协会不得从事排除、限制价格竞争的行为,并对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不得滥用市场优势地位从事价格垄断行为。摘
垄断行为的分类,包括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等。同时介绍了垄断协议的横向和纵向分类,以及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和豁免情形。其中豁免情形需要满足法定正当性要求,并证明不会对市场竞争
垄断行为的法律特征,主要围绕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展开。垄断协议分为横向和纵向协议,其本质特点是存在共同意思联络。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则是支配企业为维持或增强市场支配地位而实施的反竞争行为。文章还介绍了如何认定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包括行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