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的规定,执行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执结,非诉执行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执结。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并需向高级人民法院备案。
对于委托执行的案件,委托的人民法院应在立案后一个月内办理完委托执行手续,而受委托的人民法院应在收到委托函件后三十日内执行完毕。如果未能在规定期限内执行完毕,应在期限届满后的十五日内将执行情况函告委托人民法院。
法院强制执行是指人民法院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运用国家的强制力量,采取法律规定的措施,强制负有义务的当事人完成其义务,确保法院判决、裁定及其他法律文书的内容得以执行。
当被告方在规定的时间内既没有上诉,也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履行生效判决时,申请执行人可以向原审法院提交执行申请书,并交纳一定的执行费用,法院执行局将依法对被执行人进行强制执行。
1. 审查立案:人民法院在收到申请执行书及相关法律文书后,应对申请执行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包括检查相关法律文书的完备性、明确性以及被执行人是否具备执行能力等。
2. 通知履行:当人民法院决定对义务人进行强制执行时,应事先通知义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自动履行法定义务,否则将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3. 准备强制执行:包括填写行政强制执行证、确定强制执行计划和方案,并书面通知有义务协助执行的单位和个人。
4. 实行强制执行:执行人员应出示执法证件和执行根据,执行结束后应将执行情况书面通知申请执行的机关。
对于外地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到被申请执行人的住所地或者被执行财产所在地的银行、信用合作社查询、冻结和划拨存款,无需经当地人民法院同意或转办手续。
当地银行、信用合作社必须协助办理,不得以扣收到期贷款或贷款利息等任何理由拒绝和搪塞。如果拒绝协助,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予以罚款,并建议监察机关或有关机关给予纪律处分。
失信被执行人在履行义务后是否可以撤销被列名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后,人民法院应在一定情形下删除失信信息,包括已履行义务、执行完毕等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和方法,以及申请执行的期间和相关法律规定。
人民法院错误执行判决后,被执行人是否可以获得民事司法赔偿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被执行人因法院错误执行造成利益损失时,可申请司法赔偿。赔偿的情形包括执行未生效法律文书、超出生效范围执行、拖延执行导致财产流失等。
合伙人的监督权利,包括非执行事务的合伙人对执行事务合伙人的监督,合伙人查阅企业账册的权利以及参与企业重大事务决定的权利。这些权利都是为了确保合伙人能够客观有效地了解并监督企业经营状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分为哪两类的问题。一类是行政机关依法直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另一类是由行政机关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并由法院执行。此外,文章还涉及了有关行政诉讼法中的内容和法律规定,包括法院在审理过程中的一些规定以及对判决、裁定的处理办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