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离婚 > 离婚程序 > 男方提出离婚时要注意什么

男方提出离婚时要注意什么

时间:2024-12-03 浏览:3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0440
在我们国家女性担负着生儿育女的职责,一般情况下如果夫妻双方在提出离婚的时候,男方会有一定的限制,那么男方在提出离婚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男方离婚的限制情形

1. 怀孕期间

根据法律规定,男方在女方怀孕期间是不能提出离婚请求的。

2. 分娩后一年内

男方在女方分娩后的一年内也不能提出离婚请求。

3. 妊娠中止后六个月内

若女方中止妊娠后的六个月内,男方也不能提出离婚请求。

然而,若是女方提出离婚请求,或者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受理男方的离婚请求,以上限制并不适用。例如,当男方认为孩子不是自己的时候,人民法院可能会认为有必要受理男方的离婚请求。具体是否有必要受理男方的离婚请求,要根据具体情况参考审判实践。

男方提出离婚的注意事项

1. 限制时间

上述规定仅在女方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以内或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剥夺了男方提出离婚请求的权利。在以上期间结束后,男方仍然可以依法提出离婚请求。

2. “确有必要时”的情形

在一些“确有必要时”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有权决定是否受理男方的离婚诉讼。

(a) 男方有确凿证据证明女方在婚后主动与他人发生性关系并怀孕,包括女方婚后卖淫、通奸、姘居或重婚。

(b) 在女方怀孕期间或分娩后一年内,男方的生命受到女方威胁或其合法权益受到女方严重侵害。

即使如此,法院在处理案件时,也会注意保护妇女、胎儿和婴儿的身心健康。

3. 争取抚养权的有利条件

男方争取抚养权的有利条件包括:

(a) 在哺乳期内,子女由母亲抚养。但如果母亲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不适宜与子女共同生活;或者母亲有抚养条件但不履行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子女确实无法与母方生活,那么子女可以随父方生活。

(b) 如果母亲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况,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

4. 抚养费的支付注意事项

男方在支付抚养费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a) 尚在校接受高中及以下学历教育的教育费应由父方负担,但如果是因为上收费较贵的私立学校、贵族学校所产生的额外费用,或者是因为考分不够而产生的赞助费,这些费用不应包括在抚养费中。如果子女就读未经父母双方全部同意的学校,不同意的父方可以不支付该笔费用,由同意方即母亲支付。

(b) 抚养费应限于必要费用,父方可以拒绝支付子女购买电脑、手机等物品、外出旅游的费用,以及购买商业保险的费用等。这些支出没有法律依据。

(c) 子女大病及绝症的医疗费用应以社会医疗保险能报销的为限。例如,子女因患有肾功能衰竭需要换肾的费用,或者子女患有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的费用,这些费用不属于抚养费的范畴。父方只有道义上承担该费用的责任,而不存在法律上的义务。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二次离婚诉讼的程序

    二次离婚诉讼的程序,包括起诉阶段、审理阶段和判决阶段。起诉阶段需符合四个条件,提交诉状并注明内容。审理阶段分为准备、调解和开庭审理三个阶段。判决阶段根据庭审情况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则宣判并送达判决书。

  • 父母离婚后是否可以改名字?

    关于父母离婚后是否可以改名字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规定,公民可以向派出所申请变更姓名,但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遵守相应的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可以由本人或父母申请,而十八周岁以上的人则需要本人申请。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保

  • 离婚调解期限是否计入诉讼期限

    离婚调解期限是否计入诉讼期限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离婚调解期限不计入诉讼期限,审理案件的期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文章还介绍了离婚调解的程序和技巧,包括场所选择、保持中立和诚意、找出分歧和争议焦点等。

  • 自愿离婚所需材料

    自愿离婚所需提交的材料及办理程序。当事人需提交户口证明、居民身份证、介绍信、结婚证或夫妻关系证明书、照片以及离婚协议书。办理程序包括初审、受理、审查和登记(发证)四个步骤。离婚协议书应明确双方当事人的离婚意思,并包括子女抚养教育、夫妻一方生活困难的经

  • 老公私自卖房,我该怎么办
  • 诉讼离婚提交哪些证据
  • 无性婚姻离婚程序详解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