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民事责任 > 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

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

时间:2025-03-19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05041
我们在学习民法中,都知道民法中的行为分为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进行区分还是很模糊不清的。究竟什么是民事行为?什么是事实行为呢?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有什么区别?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整理出来相关的内容,欢迎大家浏览,谢谢。

一、意思表示要素

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民事行为的法律效果是通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来实现的,而事实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二、法律效果的产生方式

民事行为是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法律效果,而事实行为则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效果和事实效果。例如,拾得遗失物是一种事实行为,其法律效果和事实效果是同时发生的。根据法律规定,拾得人取得该物的暂时所有权是法律效果,而对拾得物的实际占有则是事实效果。

三、本质与构成要件

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相反,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会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

四、生效条件

民事行为的生效条件是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而事实行为的构成并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事实行为的例子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以及侵权行为、违约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业主委员会成员的资格要求

    业主委员会成员的资格要求,包括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遵守法律法规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热心公益事业、具备组织能力和必要工作时间等条件。文章还介绍了业主委员会的选举和组成方式,成员由业主大会选举产生,可以是兼职人员义务服务,业主委员会通常由5至17人组成

  • 效力待定合同善意取得能否对抗第三人

    效力待定合同在善意取得情况下能否对抗第三人的问题。法律规定,相对人可催告法定代理人或代理人在一个月内追认合同效力。善意相对人在合同被追认前享有撤销权。同时,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包括转让人无权处分、受让人有民事行为能力、客体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受让人主观上

  • 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即法人因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根据中国的民法规定,法人需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具备侵权行为能力。《民法通则》规定了法人可能面临的多种责任,包括产品损害责任等。同时,企业法人对其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也需承担民事责任,

  • 行政复议代理人的特征及分类

    行政复议代理人的特征及分类。行政复议代理人以申请人或第三人的名义进行行政复议活动,其活动范围限于代理权限内,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人分为法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前者是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代理,后者是受行政复议申请人或第三人委托

  • 合伙人的继承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
  • 非法印制发票的处罚
  • 大车撞人事故处理流程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