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判断需要对该概念进行正确解释。严重困难不仅包括日常经营困难,还包括事务管理上的困难。严重困难意味着困难程度必须达到一定程度,股东单纯行使其权利已无法克服。例如,当股东会和董事会陷入僵局时,公司的经营管理发生了严重困难,导致公司无法正常运转。
此外,对"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进行细化解释有助于正确适用法律。例如,可以规定在以下情况下,股东有权请求法院解散公司:
最后,鉴于公司经营状况的判断属于商业判断,法官作为公司外部人员很难对公司的经营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为防止部分股东滥用诉权,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利益,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的做法,在作出解散公司的裁定或判决之前,法院应征询对公司有监督权的主管机关的意见,以作为法院正确判断的参考。
公司经营管理陷入严重困难,无论对公司还是对股东的利益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但作为申请公司解散的股东,仍需举证证明公司继续存续会对股东利益造成重大损失。重大损失必须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例如:
司法强制解散公司是一种较为严厉的救济方式,因此公司法规定,在上述情况下,股东仍需证明其已采取其他救济措施仍然不能解决或克服公司的经营困难,方可判决解散公司。这体现了"穷尽一切救济"原则。
主张解散的股东在提起解散公司诉讼之前,应当尽力采取其他方式行使其股东权利。例如: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应当查明,提起解散公司的股东是否在相应情况下采取了对应的救济措施。否则,应当驳回其诉讼请求。
国有股份制公司的解散条件及程序。根据《公司法》和有关规定,公司经营管理严重困难、股东利益受损且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解决,或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提出请求解散时,公司可解散。符合规定的股东可提起解散公司诉讼,法院应当受理并审理。
公司法关于司法解散公司的条件规定。请求主体资格需满足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的股东,且确立持股比例。公司陷入僵局并导致经营管理严重困难时,才满足司法解散的条件。同时,规定了其他解决公司僵局的救济方式,如强制股份收购等,避免解散公司作为不得已的
股东解散公司的法律依据和法律条件。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在公司持续两年以上无法召开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等情况下,向人民法院请求解散公司。解散公司的法律程序包括诉讼与申请法院清算的不同、保全措施、以公司为被告的规定、驳回后不可重新起
公司解散申请的条件和程序。首先,解释了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概念,包括日常经营和事务管理上的困难,并列举了股东有权请求法院解散公司的具体情况。其次,阐述了重大损失的认定,如股东权利无法行使、分红大量减少等。最后,提出了穷尽其他救济措施的要求,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