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转让是一种单方面法律行为,经过多次背书后,票据的最终持有人往往无法确定。法院只能通过公告的方式通知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然而,在票据承兑到期日之前,利害关系人并不知道票据已被公告止付。由于汇票的到期日可以长达六个月,而国内票据公示催告公告期间为六十天,可能出现公告期间届满时,票据尚未到期,持票人得知汇票被公告止付时,除权判决已作出甚至票款已经被领走。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规定,利害关系人因正当理由不能在判决前向人民法院申报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判决公告之日起一年内,可以向作出判决的人民法院起诉。
该条规定赋予当事人诉权,但该条规定仅适用于公示催告特别程序编章中,其他编章和其他民事法律未再提及。因此,关于撤销除权判决效力诉讼的案件性质、除权判决是否应撤销以及该诉讼的特点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对于撤销诉讼性质的确定,首先需要解决的疑点是在本案中是否需要撤销原除权判决。因此,有必要进行理论探讨。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规定:“利害关系人因正当理由不能在判决前向人民法院申报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判决公告之日起一年内,可以向作出判决的人民法院起诉。”有人将该条文解释为撤销之诉,这种解释对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的法律性质造成了一些混淆,使人们认为该诉讼的诉求只能是撤销除权判决。关于该诉讼是特别程序还是诉讼程序,在实务中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该撤销之诉不应解决权利争议,只应审理除权判决是否应撤销的问题。理由是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规定在公示催告程序中,该诉讼是在公示催告程序中规定的制度,属于公示催告程序中的特别程序,应遵循公示催告制度的目的和宗旨。法律规定利害关系人提起撤销之诉的目的在于撤销除权判决,使已经被宣告无效的票据恢复效力,但公示催告程序本身不解决票据实体权利争议。另一种观点认为撤销之诉属于普通诉讼制度,应适用诉讼制度而非完全囿于公示催告制度的目的和宗旨。理由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39条明确规定,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八条的规定,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可按票据纠纷适用普通程序审理。
第二种观点应当是正确的,撤销之诉虽然涉及票据关系,具有专业性和特殊性,但其属于普通诉讼制度。撤销之诉的立法原意在于赋予利害关系人请求法院运用司法权对当事人之间的票据纠纷进行裁决,提起撤销之诉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已被宣告无效的票据权利,确认和行使自己的票据权利。如果仅将该撤销之诉界定为特别程序,只审理是否应撤销除权判决,而不进行权利确定,利害关系人如想确定其合法票据权利人身份以及行使票据权利还需另行提起诉讼,会增加当事人诉讼成本,也不符合立法本意。
因此,撤销效力诉讼不仅是解决对原除权判决效力的撤销,还应围绕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对票据权利之争进行审理。
撤销诉讼的根本目的是恢复已被宣告无效的票据权利,确认和行使真正的票据权利。
审理该票据纠纷应区分两种情形,一是除权判决作出后,票据尚未付款。二是除权判决作出后,票据已付款。不同情形下,当事人的诉求不同,判决结果也不同。在票据尚未付款的情形下,原告的诉求是为了消除除权判决的效力,法院判决确认票据权利人享有争议票据的票据权利即可。在票据已付款的情形下,还应区分付款人是否有过错,根据不同的诉讼事实和诉讼请求进行判决。如果票据的支付是按照法律规定的善意付款,应认定已进行票据法意义上的付款,票据关系已经不存在,法院应根据侵权责任原则进行判决;如果付款人有过错,可以认定不构成票据法上的有效付款,付款人的票据债务未消灭,可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判决确认票据实际权利人的票据权利,并由付款人履行付款义务。
承兑汇票中最后持票人的确认问题,包括公示催告中失票人的身份确认、背书转让的连续性证明、票据交付行为的法律效力及票据返还请求权的模糊概念等。对于不诚信的出卖人及中间人倒卖票据导致的纠纷,法律界存在不同观点和处理方式。同时,对于票据权利的返还和赔偿也存在
公示催告止付公告届满期间与票据到期日衔接不连续问题以及撤销除权判决效力诉讼的现实困境。文章指出,票据转让是单方面法律行为,容易出现公告期间届满时票据尚未到期的情况,导致持票人权益受损。关于撤销除权判决效力诉讼的性质,文章对是否需要撤销原除权判决进行了
公示催告结束后的申请判决程序。该程序要求申请主体必须是票据的合法持有人,申请原因必须是票据被盗、遗失或灭失,且必须在人民法院受理公示催告申请后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法院决定受理后需发出公告催促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在公示催告程序期间,如票据被转让,转让行
我国《婚姻法》中可撤销婚姻的情形和相关规定。包括因胁迫结婚的可撤销婚姻,胁迫的具体定义和提出撤销婚姻请求的时限。同时,文章还涉及撤销婚姻的效力和后果,以及利害关系人的种类。文章还指出,对于不同类型的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权利也有所不同。对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