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4日,A公司向王某借款,杨某、刘某、B公司提供了担保。根据《借款合同》的约定,A公司应向王某归还1000000元借款,借款期限为2011年11月4日至2011年11月23日;杨某、刘某、B公司提供了连带责任保证,保证范围包括本金、利息、违约金以及王某为实现债权而发生的全部费用,保证期限为两年。然而,A公司未按约定期限偿还借款,自愿向王某支付每日8000元的违约金,并承担王某为实现债权而发生的全部费用。根据三方合同的约定,争议应由王某的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在签订《借款合同》后,王某当天将款项借给了A公司,A公司收到款项后向王某出具了一张借条,并由杨某、刘某、B公司作为担保方在借条上盖章和签字确认。借款到期后,王某多次催要杨某、刘某、B公司偿还,但未获得付款。现在,王某请求法院作出以下判决:
应当及时清偿债务
根据借条的明确注明和王某提供的A公司借款人刘某的个人银行账号,可以证明王某已履行了借款合同约定,向A公司提供了资金出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00条的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王某向刘某打款100万元后,刘某立即返还了8万元,因此王某的实际借款本金应为92万元。
关于是否应承担担保责任的认定
根据涉案借条和借款担保合同的载明,借款人是A公司,杨某是担保人,杨某的真实意思表示是为A公司向王某的借款提供担保。在本案中,刘某作为公司股东和法定代表人,应将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严格区分开。法定代表人的个人银行账户并不能等同于公司账户。在涉案借款合同未约定借款指定账户的情况下,出借人王某应将款项汇至A公司账户。然而,王某却将涉案借款汇至刘某的个人银行账户。刘某在收到100万元款项后当天将款项分六笔汇出,并未汇入A公司的账户。因此,涉案借款并未交付给借款人A公司,完全违背了三方借款保证合同的目的。这不是签订借款保证合同时的真实意思表示,也超出了承诺保证时所能预料的风险控制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24条的规定,如果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应取得保证人的书面同意。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情况下,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因此,杨某不应对涉案借款合同承担保证责任。
担保期限的相关法律问题。文章以一个实际案例出发,阐述了担保人在未约定保证期限的情况下,其担保责任会在借款期限届满后的六个月内有效。超过此期限,担保人可免除责任。文章还介绍了约定担保期限及不同担保期限计算方式的相关知识,提醒当事人注意在担保合同中明确约
债务转移中保证人的责任问题。当债权既有保证人的保证担保又有物权担保时,保证人对除物权担保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在主债务未受清偿时,优先实现物权担保来满足债权。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会导致保证人在相应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一过程的具体运作。
保险事故通知和理赔程序的相关内容。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人或受益人应及时通知保险公司,以便展开调查并进行核赔。理赔程序包括索赔、核定、履行赔偿或给付保险金义务等步骤。购买保险时需明确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近因原则已成为判断保险公司是否应承担保险责
我国担保法中保证责任的分类与一般保证与连带责任担保的关系,指出连带责任担保是普遍适用的形式。在一般保证中,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其行使的时间和条件依据担保法的规定。先诉抗辩权的性质是暂时拒绝履行债务,延缓保证责任的承担,而非免除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