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法律援助中心最近接待了一些“维权斗士”,他们以替朋友、亲戚帮忙的名义咨询案件处理程序和法律问题,或自称代朋友、亲戚申请法律援助。经过调查,发现这些人实际上是通过公民代理在向当事人收取“感谢费”。这种行为不仅欠缺法律专业知识,还容易导致当事人作出错误判断,干扰法院审判秩序,违背了国家赋予困难群众法律援助的初衷,损害了法律的尊严。
8月17日,市法律援助中心“12348”热线接到市民王某的电话,反复咨询案件的处理程序,并称要为其亲戚申请法律援助。经过调查,工作人员联系上当事人秦某,得知秦某因与邻村一商贩有债务纠纷,原本准备自己打官司,但同村人王某自告奋勇称自己是“法律专家”,打官司都能赢,秦某便与其约定,由王某充当公民代理人,打完官司给王某2000元的酬劳。然而,秦某后来得知王某只是通过热线咨询获得知识,感到上当受骗。
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时*良指出,社会转型期,民事、行政诉讼案件增加迅速,而法院诉讼费用较低,从而造就了利用公民代理制度获取经济利益的职业公民代理群体。这些公民代理人往往在农村等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相对匮乏的地区活动,通过自学或参加法律补习班,获得一定的法律知识,然后在民众面前鼓吹自己的能力,骗取信任并取得代理权益。然而,由于他们对法律知识和司法程序了解不足,常常使委托人错过诉讼时机,甚至给委托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目前,司法行政部门对公民代理诉讼中假冒律师的行为有法定的处罚权,但对未假冒律师的公民进行的诉讼代理则没有明文规定。此外,由于“不合格公民代理人”的审查标准在法律规定上缺失,法院的司法审查权实际上几近一纸空文。监管主体的缺位使得职业公民代理人游离于现有监管体制之外,方便其进行违法代理。
为了解决公民代理诉讼存在的问题,市法律援助中心提出以下建议:
法院应要求公民代理人在诉讼代理前到司法行政部门进行登记备案。这样一方面方便司法行政主管部门掌握公民代理诉讼情况,有利于管理和规范公民代理诉讼领域的违法现象,另一方面通过登记这一形式让公民代理人有所忌惮,促使其加强对代理行为的自律。
通过各种途径向群众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让他们了解并知晓法律援助是免费的,以及自身的权利,增强维权意识,更好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以上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规范公民代理诉讼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秩序的正常进行。
律师服务收费的收费标准,包括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两种形式。政府指导价适用于代理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国家赔偿案件等,市场调节价则是由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确定。律师服务收费可以采取计件收费、按标的额比例收费和计时收费等方式。对于涉及财产关系的民事案件
市法律援助中心揭示的公民代理诉讼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公民代理人以替亲友帮忙的名义咨询案件处理程序并收取感谢费,他们缺乏法律专业知识,干扰法院审判秩序,违背法律援助初衷。针对这些问题,市法律援助中心提出了建立备案登记制度和加大法制宣传力度的解决方案。
合同自由原则下律师费的承担问题。在合同中约定律师费由败诉方承担的情况下,起诉时的律师费诉讼请求会得到支持。文章详细阐述了律师费的支持情况、法律和司法解释对律师费承担的规定,包括人身损害赔偿、法律援助案件、著作权侵权案件等不同类型案件中的具体规定。
计件及按标的额比例收费的方式,针对民事、行政诉讼案件、刑事诉讼案件、代理国家赔偿案件等不同类型的案件,详细列出了收费标准。同时,也提到了对于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收费标准和计时收费的方式,包括各类诉讼案件的参考时间计费时间和外地办案的时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