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之一是行为人的行为情节必须严重。如果行为人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的行为不属于情节严重的范畴,或者是因为军人家属、亲友确实面临困难而写信劝说现役军人早日退出现役的,这些行为都不构成犯罪。
(二) 一罪与数罪的界限
如果行为人煽动军人逃离部队后,又组织逃离部队的军人实施其他犯罪活动,应当对其分别定罪处刑,实行数罪并罚。但如果行为人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的目的是为了实施武装叛乱、暴乱或者投敌叛变、叛逃行为,这属于吸收犯的情形,应按照重罪吸收轻罪的原则,以武装叛乱、暴乱罪或者投敌叛变罪、叛逃罪定罪,从重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
(一) 客体要件
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侵犯的客体是部队兵员管理秩序。建立正常的兵员管理秩序,保证部队的人员数量达到满员,是完成作战、训练、战备、值勤等任务的必要条件。煽动现役军人逃离部队情节严重的行为,违反了国防法规定的公民和组织应当支持国防建设的义务,严重干扰了部队兵员管理秩序,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影响了部队完成各项任务,危害了国防利益。犯罪对象是现役军人。
(二) 客观要件
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的行为情节严重。
煽动军人逃离部队是指行为人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如面谈、发表演说、寄送宣传材料、散发标语传单等,鼓动正在服役的军人不经领导批准擅自离开部队,或者虽经批准但逾期不归。煽动是指采用语言、文字、图像等方式对军人进行鼓动、唆使、挑拨、劝说、请求、宣传、利诱等,意图使其按照行为人的意愿实施所煽动的行为。煽动可以是口头的,如当面劝说、电话鼓动或者进行演讲、报告、呼喊口号,散布具有恐怖性的政治、军事、自然灾害谣言等;也可以是书面的,如利用书信、电报、电传甚至是书写、印刷、张贴、散发传单、刊物、书画、大小字报等;还可以是其他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如电视、录像、投影、电影、影碟、计算机等。煽动的内容是使军人逃离部队。部队既包括人民解放军部队与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还包括战时的预备役部队以及民兵组织。使军人逃离部队是指被煽动者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在部队,不再继续服役,或者虽经批准但离队后拒不归队,逃避兵役义务,包括不经请假就私自离开部队,工作调动中离开原单位后不到新单位报到,病愈出院、完成出差任务、休假期满后不回部队等。
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的行为必须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在司法实践中,情节严重主要指以下情形:战时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煽动指挥人员、作战部队人员或者负有其他重要职责的人员逃离部队;多次煽动或者煽动多人逃离部队;因煽动军人逃离部队影响部队完成重要任务;煽动军人逃离部队后予以窝藏;煽动军人逃离部队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等。
(三) 主体要件
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年满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四) 主观要件
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军人逃离部队是违反军纪军法的行为,仍然煽动其逃离部队。过失不能构成本罪。行为人的动机可以多种多样,有的是出于对被煽动者未来可能受苦或身亡的担忧;有的是出于为被煽动者找工作,让其多赚些钱的考虑;有的是对部队不满,意在瓦解其士气等。但无论动机如何,都不会影响本罪的成立。
通过以上详细介绍,我们对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的认定界限以及构成要件有了一定了解。如果您的情况比较复杂,本网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构成要件及量刑标准。该罪侵犯客体是妇女和儿童的身体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客观行为包括拐骗、绑架、收买、贩卖等。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有出卖目的。量刑方面,根据犯罪情节严重程度,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处从五年到死刑不等的刑罚
处方药销售给吸毒人员的法律问题,包括贩卖毒品罪的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客观要件和客体要件。主体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包括未成年人;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明知是毒品进行贩卖;客观方面指有偿转让或以贩卖为目的非法收购毒品;客体是毒品,包括多种药物和毒品
商号制度的立法形式问题,指出我国商号制度由多部法律组成,但缺乏系统性和专门性。同时,商号权的知识产权属性尚未得到正确界定和确立,商号的构成要件也存在缺陷。因此,需要完善商号法律制度,确立商号权的知识产权属性,并明确商号的构成要件。
庭审发言是否构成侵犯名誉权的侵权行为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讨论了行为人主观过错、行为人行为违法、存在损害后果以及损害后果与违法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等方面。同时,文章还提到了我国国情下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并指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