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 第26号——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第十七条规定,当交易标的不构成完整经营性资产时,应当披露以下内容:
1. 相关资产的名称和类别。
2. 相关资产的权属状况,包括产权是否清晰,是否存在抵押、质押等权利限制,是否涉及诉讼、仲裁、司法强制执行等重大争议或存在妨碍权属转移的其他情况。
3. 相关资产最近三年的运营情况和报告期经审计的财务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资产总额、资产净额、可准确核算的收入或费用额。
4. 相关资产在最近三年曾进行评估、估值或交易的情况,应当披露评估或估值结果、交易价格、交易对方等,并详细说明相关资产最近三年评估或估值情况与本次重组评估或估值情况的差异原因。
根据情况不同,有资产、或有负债的披露要求如下:
1. 极小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或有负债,无需披露。
2. 企业通常不应当披露或有资产。
3. 但如果或有资产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应当披露其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等。
分公司是否可以作为行政处罚主体的问题。针对某工程项目因未经验收擅自交付使用受到执法部门处罚的情况,讨论了分公司作为行政处罚主体的法律依据、可操作性及主体资格。分公司可以作为行政处罚对象,但需具备合法经营资格,执法部门应掌握其违法行为事实并具备确凿证据
私营独资企业的法人变更及相关法律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可以进行法人变更,包括企业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等,需在变更后15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同时,《公司法》规定,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需登记,公司可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但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子公司则
法人和股东承担的不同责任以及法人股东和自然人股东的区别。法人需要守法经营、监督公司、注意环保、消防和产品质量等,而股东则需遵守法律、按时交钱、不能滥用有限责任等。此外,法人股东与自然人股东在性质、权利行使模式、收益分配途径、税务处理和股权转让等方面也
挂名法人在股东追回金钱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和责任。挂名法人可能需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并可能在公司财政困境或违法行径中需缴纳赔偿金。若挂名法人未实质参与经营,则可能被视为形式上的股东,但仍有可能需要补足出资或承担责任。挂名法人可通过法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