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证券法 > 证券法法律法规 > 证券法法规 > 不得再次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情形

不得再次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情形

时间:2025-06-06 浏览: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15730
我们都知道债务债权关系是我国法律通过明文规定进行保护的,也就是说在法律意义上来说,任何人或者公司欠钱之后都必须进行偿还, 而与此同时债权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财富凭证来进行相应的交易和转让,那么不得再次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情形有哪些?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根据《证券法》第十八条,禁止以下情形再次公开发行公司债券:

(一) 前一次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尚未募足;

(二) 对已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或其他债务存在违约或延迟支付本息的事实,并且该违约或延迟支付仍在继续状态;

(三) 违反本法规定,改变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所募资金的用途。

证券市场禁止的行为

根据《证券法》第七十六条,禁止以下行为:

1. 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在内幕信息公开前,不得买卖该公司的证券,或泄露该信息,或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持有或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份,适用本法另有规定。

2. 根据《证券法》第七十七条,禁止以下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

(一) 单独或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证券交易量;

(二) 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证券交易量;

(三) 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证券交易量;

(四) 以其他手段操纵证券市场。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行为人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上市公司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限制

    上市公司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限制。上市公司在发行债券时不得存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或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等行为。同时,公司必须满足净资产、利润和投资政策等条件。筹集的资金必须用于核准的用途,不得用于弥补亏损和非生产性支出。如果发行可转换债券,还需满足更多条件

  • 虚假陈述和信息误导行为的定义及主体

    虚假陈述和信息误导行为的定义及其主体。虚假陈述和信息误导行为主要指在证券市场中,行为人对相关事实、性质、前景等作出不实陈述或诱导,导致投资者受骗。涉及主体包括国家工作人员、新闻传播人员、证券交易服务机构等。为维护市场秩序,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禁止

  • 不得再次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情形

    关于公司债券发行和证券市场禁止行为的相关内容。禁止再次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情形包括前次债券未募足、存在违约或延迟支付本息的情形以及改变募资金用途等。在证券市场方面,禁止的行为包括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等,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人需承担赔偿责任。

  • 股东大会决议范本的要求和内容

    股东大会决议范本的要求和内容。会议采用现场和网络投票方式召开,地点、时间以及召集人等都符合相关规定。会议中,股东对关于公司是否符合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可续期公司债券条件的议案进行了表决,并以高票通过。此外,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发行规模的议案。出席会议的股

  • 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
  • 认真进行投资前的风险评估
  •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第101号
证券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