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村民会议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会议有两种形式:
(1)全体村民会议:由本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参加。
(2)户代表会议:由每户派代表参加。
村民会议作为村自治组织的权力机构,拥有最高决策权。所有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重大事务都必须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是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反映村民利益和愿望最直接的决策形式,也是最直接的民主形式。然而,目前村民会议的运行面临许多困难,如规模大、开会不便议事、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农忙季节难以召开会议等。因此,为了保证广大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有些地方创造了村民代表会议作为村民会议的补充形式。
2. 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代表会议具有以下特点:
(1)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会议的补充形式,不是村民会议的常设机构。村民代表会议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村民会议召开难的问题。只有人口较多或居住分散的村才需要设立村民代表会议,其他村应坚持通过村民会议形式讨论决定问题。对于一些重大问题,如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制定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等,也必须通过村民会议来决定。
(2)村民代表会议的权力来源于村民会议的授权,必须向村民会议负责。作为村民会议的补充形式,村民代表会议没有独立的职权。它是决策机构,在受村民会议授权的范围内具有同等的决策权。
3. 村民委员会
根据法律规定,村委会在村民自治组织体系中处于执行机构的地位,没有决策权。然而,由于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不能时刻召开,村级日常事务却经常存在,因此需要一个常设机构来快速决策处理日常事务。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执行机构的村委会自然地承担起这一职能,不仅在实际上起到了决策的作用,而且在村级事务的决策中占据中心地位。
根据最新的《民法典》规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具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资格,可以从事为履行职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动。
村民自治组织形式及其法律地位,包括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和特点。村民会议是权力机构,拥有最高决策权;村民代表会议是补充形式,没有独立职权;村民委员会是执行机构,承担日常决策职能。最新法规赋予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
村委员是属于村民自发的民间组织,是不具有担保人资格的,所以村委私自担保贷款是没有法律效力的。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
居委会、村委会是广大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他们与居(村)民彼此了解,有利于及时处理有关未成年人的一些问题。具体职责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非独生子女在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可以由选择独自赡养,但签订独自赡养协议后,不能防止父母要求其他子女承担赡养责任。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