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其它经济类法律 > 农业法 > 农民权益保护 > 村民自治组织形式及其法律地位

村民自治组织形式及其法律地位

时间:2025-03-08 浏览:6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19472
在奔向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中,农村人民始终在基层奋斗着,国家也始终把人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农村居民因居住分散,故需要组织高度自治。在自治组织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例如村民自治组织形式有哪些的一些问题。那么在法律的规定中,它们又涉及到哪些法律知识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搜集整理了以下阅读材料,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村民自治民主决策的组织主要形式

1. 村民会议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会议有两种形式:

(1)全体村民会议:由本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参加。

(2)户代表会议:由每户派代表参加。

村民会议作为村自治组织的权力机构,拥有最高决策权。所有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重大事务都必须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是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反映村民利益和愿望最直接的决策形式,也是最直接的民主形式。然而,目前村民会议的运行面临许多困难,如规模大、开会不便议事、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农忙季节难以召开会议等。因此,为了保证广大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有些地方创造了村民代表会议作为村民会议的补充形式。

2. 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代表会议具有以下特点:

(1)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会议的补充形式,不是村民会议的常设机构。村民代表会议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村民会议召开难的问题。只有人口较多或居住分散的村才需要设立村民代表会议,其他村应坚持通过村民会议形式讨论决定问题。对于一些重大问题,如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制定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等,也必须通过村民会议来决定。

(2)村民代表会议的权力来源于村民会议的授权,必须向村民会议负责。作为村民会议的补充形式,村民代表会议没有独立的职权。它是决策机构,在受村民会议授权的范围内具有同等的决策权。

3. 村民委员会

根据法律规定,村委会在村民自治组织体系中处于执行机构的地位,没有决策权。然而,由于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不能时刻召开,村级日常事务却经常存在,因此需要一个常设机构来快速决策处理日常事务。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执行机构的村委会自然地承担起这一职能,不仅在实际上起到了决策的作用,而且在村级事务的决策中占据中心地位。

二、最新资讯(《民法典》于2021.1.1生效)

根据最新的《民法典》规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具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资格,可以从事为履行职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动。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