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离婚 > 离婚证据 > 外遇证据的法律效力是怎样的

外遇证据的法律效力是怎样的

时间:2020-05-25 浏览: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2017
***拿着一份特殊的公证书到南京某区法院起诉离婚并索赔,公证书里记录了老公和情人来往的数百条手机短信。而在过去的五年中,**曾花费数万元,聘请“私人侦探”取得一些亲密照片,屡屡被法院认定为“无效证据”。

花费数万元的证据“无效”

**说,老公并非第一次涉足婚外情,十年前刚刚生下女儿时,她就发现老公有情人。她跟踪老公至一个酒店楼下,冒着夏天的烈日,等了一个多小时后,看见老公和一个女人手挽手走了出来。那一天的气温高达39℃,**却感觉一盆冷水浇遍了全身。**和丈夫大吵一架,不久后竟又发现老公跟别人有亲密关系。

老公的婚外情此起彼伏,**觉得麻木了,决定为自己争取最后一些东西,但她走了很多“弯路”。**花费数万元聘请“私人侦探”拍照、录音,屡次被法院告知“证据无效”。她感到无法理解:亲密照片、肉麻录音如果都不是证据,什么样的证据才能用来维护她的权益?

离婚索赔案胜诉寥寥

记者从法院了解到,目前离婚索赔的当事人频频使用“无效证据”,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律师许利提醒说,即使捉奸在床的照片,也只能证明当事人“通奸”,而离婚索赔需证明“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经过公证的短信、邮件或是“保证书”,并含有能够证明非法同居的内容,才能作为有效证据。

“我近年来判决的涉及婚外情的离婚索赔案有十几起,胜诉的却只有一起”。南京建邺区法院的一名法官告诉记者,索赔一方当事人往往重金聘请“私人侦探”,拍下配偶与他人的亲密照片,甚至捉奸在床。由于这些证据只能证明双方有不正当的性关系,也就是所谓的“通奸”。“通奸”只能离婚,不能索赔。

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姘居”才能进行离婚索赔,即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适用婚姻法的解释(一)》第2条规定,“有配偶与他人同居”有3个要件: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生活。解释一下,“以夫妻名义同居”是重婚罪,不属于民事索赔,而属于刑法制裁。

律师提醒进行“有效取证”

今年年初,**在律师许利的指点下,取得了老公情人的手机号,故意用自己的手机质问对方,引诱她回短信,说出她与**老公“同居三年”的事。然后,**趁老公偶然回来睡觉时,偷偷从他手机调出与情人来往的短信,和对方发给自己的短信一起,拿到公证处进行公证。记者仔细阅读了这些短信,从内容中可以发现“同居三年”的证据效力充分,甚至直接能够证明,双方打算抛弃彼此的家庭后再结婚。

“主要有两种证据,能证实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事实”,律师许利说。比如“保证书”、“道歉书”等,婚外情突然被曝光,一方情急之下写下来表示悔改,这是一种索赔的关键证据。**曾在去年底让老公写下了一份财产赔偿协议,第一句就是“因本人的过错”。另外,比较直接的证据就是双方来往的短信、电子邮件等,此类证据应当一一进行公证。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离婚案中对一方出轨行为的认定

    离婚案中如何认定一方的出轨行为。一方面,出轨行为包括当庭承认或证据证实的形式,分为精神出轨和身体出轨两种类型。另一方面,根据法律规定,出轨行为并不一定构成法定离婚条件,但如果一方有婚外情导致离婚,法院会考虑将其视为过错方,在分割财产时给予适当少分。

  • 离婚财产分割策略

    离婚财产分割的策略。在起诉前调查对方财产并扩大共有财产范围,是重要的分割策略之一。举证对方损害共同财产或存在过错,可以争取多分财产。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对财产分割有积极影响,并可争取对方一次性支付抚养费。在协商中唤起对方的道德感和对孩子的责任感,争取对方

  • 律师审查、起草合同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律师在审查、起草合同时应注意的七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合同的目的性,确保合同有效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其次,要注意合同的平衡性,确保双方权益得到保障。同时,合同的可操作性、结构的合理性和体例的适用性也非常重要。对于涉外合同,还需要约定不同语言文本的效力问

  • 哪些证据可证明同居基本情况

    证明同居基本情况的各种证据。包括照片、录音、录像、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证明配偶与第三者婚外情的证据,以及配偶亲口承认的书面材料和邻居、朋友的证言等。在取证过程中应遵循法律规定,不侵犯他人权利,并咨询专业律师的建议。

  • 当事人提交证据的要求
  • 诉讼离婚时如何获取对方存在第三者的证据
  • 如何搜集证据证明配偶有外遇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