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是一种特殊主体罪,主要针对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工作人员的定义与贪污罪中的定义基本相同,具有特定性和公务性。
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
1. 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2. 在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3. 受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4. 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挪用公款罪与挪用资金罪在客观行为表现和主观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在以下方面存在区别:
1. 犯罪主体不同。挪用资金罪的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而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体是依法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2. 犯罪客体不同。挪用资金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及财产所有权,而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以及接受委派的国家工作人员所在的非国有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资金所有权。
3. 犯罪对象不同。挪用资金罪的犯罪对象是公司、企业所有公共财产属性的公款,包括资金、有价证券和特定款物。而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不仅包括当然的公共财产,还包括拟定的公共财产以及接受委派的国家工作人员所在的非国有单位的资金。
4. 刑罚不同。挪用资金罪的刑罚相对较轻。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及构成要件,详细阐述了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类型。同时,文章对比了挪用公款罪与挪用资金罪在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对象和刑罚等方面的区别。
(一)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实践中,常遇到承包人在承包合同期内利用承包职务的便利,挪用承包国有公司、企业范围内的资金,此情况,承包人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主体?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动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等,挪用公款既是职务犯罪,也是属于经济犯罪。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罪的主体是恃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属于职务犯罪。。挪用公款罪与挪用资金罪在客观行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