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 > 共同犯罪 > 胁从犯的特征及法律责任

胁从犯的特征及法律责任

时间:2025-07-19 浏览:1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23735

胁从犯的本质特征

胁从犯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参与共同犯罪是违背其意志的,即在他人的精神强制下,如威胁或揭发隐私等情形下,被迫参与犯罪并不自愿地实施犯罪行为。

不宜认定为胁从犯的情况

1. 行为人在身体受到外力完全强制失去意志自由的情况下,其行为不能表达其主观意志,不构成犯罪,因此不应认定为胁从犯。2. 对于先被迫参与犯罪,而后变被动为主动,并积极实施犯罪的情况,不应被视为胁从犯。3. 被诱骗参与共同犯罪的人,不应被认定为胁从犯。

胁从犯的法律责任

根据刑法第28条的规定,对于胁从犯,应根据其犯罪情节减轻或免除处罚。在具体适用胁从犯刑事责任原则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 我国刑法采取必减主义对待胁从犯,即对胁从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而不是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2. 对于胁从犯的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应具体根据其犯罪情节来确定,包括被胁迫的程度、对危害结果的作用大小、罪后表现等因素。在认定胁从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胁从犯在主观上的基本特征是虽然是非主动、非自愿的,但并没有完全失去意志自由。如果行为人在身体受到强制的情况下完全失去意志自由,则失去了与胁迫者的犯意联系,不具有与胁迫者的共同犯罪故意。在这种情况下,被胁迫者只是胁迫者利用的工具,而不构成犯罪。2. 需要区分胁从犯与紧急避险的情况。根据我国刑法第21条的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因此,并非所有受胁迫而造成损害的行为都应认定为胁从犯。胁迫直接威胁到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安全,或公共利益安全的危险时,如果行为人造成的实际损害小于所保护的利益,则应认定为紧急避险,而不是胁从犯。3. 在共同犯罪中,胁从犯的作用可能发生转化。有些犯罪人虽然是被胁迫参与共同犯罪,但一旦参与犯罪后可能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取代原先的主犯或首要分子。对于这种情况,不能仅因为第一次犯罪是被胁迫而实施的而认定其为胁从犯,而应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实际作用来确定其是否为主犯或从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胁从犯的特征以及其在法律上应承担的责任。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散播谣言的法律责任

    散播谣言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散播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将受到治安处罚,严重时可能构成犯罪。此外,利用信息网络诽谤、辱骂、恐吓他人和编造虚假信息等行为也将受到法律制裁。

  • 食品经营场所放置老鼠药并导致安全事故的法律责任

    食品经营场所放置老鼠药并导致安全事故的法律责任问题。投放危险物质罪属于故意犯罪,涉及投放老鼠药的行为应当遵循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进行法律判断。此外,还讨论了投放老鼠药应注意的事项和相关的法律条款。

  • 胁从犯的认定标准和特征

    胁从犯的认定标准和特征。胁从犯是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的人,主观上并不愿意或不完全愿意参与,客观行为表现较消极。其本质特征在于违背自身意志参加犯罪,受到精神强制。但不适用于身体失去意志自由、被诱骗参加或被胁迫后主动积极实施犯罪的情况。法律责任根据其犯

  • 故意伤害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区别

    故意伤害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区别,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和赔偿标准。两者区别在于犯罪的主观意图,前者是故意造成他人伤害,后者是过失导致他人重伤。犯罪人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同。此外,还介绍了故意伤害罪的赔偿项目和计算方式,包括医药费、护理费、误工费、营养费、

  • 通缉的条件及通缉令发布的机关、范围
  • 仓管盗窃与职务侵占的区别
  • 帮助犯罪嫌疑人转移犯罪工具的法律责任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