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 > 共同犯罪 > 胁从犯的特征及法律责任

胁从犯的特征及法律责任

时间:2025-07-19 浏览: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23735

胁从犯的本质特征

胁从犯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参与共同犯罪是违背其意志的,即在他人的精神强制下,如威胁或揭发隐私等情形下,被迫参与犯罪并不自愿地实施犯罪行为。

不宜认定为胁从犯的情况

1. 行为人在身体受到外力完全强制失去意志自由的情况下,其行为不能表达其主观意志,不构成犯罪,因此不应认定为胁从犯。2. 对于先被迫参与犯罪,而后变被动为主动,并积极实施犯罪的情况,不应被视为胁从犯。3. 被诱骗参与共同犯罪的人,不应被认定为胁从犯。

胁从犯的法律责任

根据刑法第28条的规定,对于胁从犯,应根据其犯罪情节减轻或免除处罚。在具体适用胁从犯刑事责任原则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 我国刑法采取必减主义对待胁从犯,即对胁从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而不是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2. 对于胁从犯的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应具体根据其犯罪情节来确定,包括被胁迫的程度、对危害结果的作用大小、罪后表现等因素。在认定胁从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胁从犯在主观上的基本特征是虽然是非主动、非自愿的,但并没有完全失去意志自由。如果行为人在身体受到强制的情况下完全失去意志自由,则失去了与胁迫者的犯意联系,不具有与胁迫者的共同犯罪故意。在这种情况下,被胁迫者只是胁迫者利用的工具,而不构成犯罪。2. 需要区分胁从犯与紧急避险的情况。根据我国刑法第21条的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因此,并非所有受胁迫而造成损害的行为都应认定为胁从犯。胁迫直接威胁到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安全,或公共利益安全的危险时,如果行为人造成的实际损害小于所保护的利益,则应认定为紧急避险,而不是胁从犯。3. 在共同犯罪中,胁从犯的作用可能发生转化。有些犯罪人虽然是被胁迫参与共同犯罪,但一旦参与犯罪后可能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取代原先的主犯或首要分子。对于这种情况,不能仅因为第一次犯罪是被胁迫而实施的而认定其为胁从犯,而应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实际作用来确定其是否为主犯或从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胁从犯的特征以及其在法律上应承担的责任。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胁从犯的特征及法律责任

    胁从犯的本质特征、不宜认定的情况、法律责任及其在认定时需注意的问题。协从犯是被他人威胁或诱骗参与犯罪,但不完全失去意志自由的人。根据刑法规定,对协从犯应减轻或免除处罚。同时需注意区分协从犯与紧急避险的情况,以及在共同犯罪中协从犯的作用可能发生的转化。

  • 销售假冒商品是否构成诈骗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销售假冒商品涉及的法律问题。根据不同法律的规定,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刑法,销售假冒商品的行为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和制裁。销售不符合保障标准的产品的经营者需承担多种责任,包括赔偿消费者损失和罚款等。若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法律责任。

  • 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的法律责任

    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的法律责任。对于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不够刑事处罚的将受到拘留、罚款或警告的处罚。刑法对于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的犯罪行为如拐卖人口罪、非法拘禁罪等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对拐卖、绑架犯罪做出严惩

  • 空白签字被改借条的法律效力及相关法律责任

    空白签字被改借条的法律效力及相关法律责任。这种借条无效且构成诈骗罪,涉及《刑法》的相关规定。法律责任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罚款等,视犯罪数额和情节而定。法律将严厉追究此类诈骗行为的责任,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虚假出资的法律责任
  • 爸爸醉驾会影响子女考公务员吗
  • 共犯和主犯量刑一样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