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责任法中,“产品”一词具有特定意义,与物理学和经济学中的“物”和“商品”有所不同。为确立产品责任和受害者提起诉讼的前提条件,首先需要明确法律意义上的“产品”概念和范围。
根据我国《产法》第2条的规定,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动产,不包括建设工程。两个建议稿对产品的定义更为科学和利于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其中,梁建议稿规定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动产,将导线传输中的电视为产品。王建议稿规定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动产,包括导线传输中的电和人类血液制品等。
两个建议稿采用了概括式和列举式相结合的定义模式,将产品范围从有形物扩展到无形物和智力产品,扩大了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范围。相比之下,我国《产法》对产品的定义较为抽象,未明确指出哪些物品属于产品,这不利于操作且对消费者保护力度较小。因此,两个建议稿的定义方式更为灵活,既概括地定义了产品,又列举了具体的产品种类。王建议稿的产品范围更广泛,包括利用管道输送的油品、燃气、热能、水,计算机软件和类似的电子产品,以及微生物制品、动植物制品和基因工程制品等。产品责任法中的产品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立法水平的提高,产品范围将逐步走向科学和完善。两个建议稿的出台正是对这一点的体现。
对于产品的定义,两个建议稿仍沿袭了《产法》中的“建设工程”一词,这并不科学。因为“建设工程”并非严格的法律用语,更合适的表述应该是“不动产”,这样更明确、方便适用,并与国际接轨。此外,两个建议稿将产品定义为用于销售的动产,这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产品的范围。因为经营者为商业目的将产品投放市场的方式不仅限于销售,还可以通过出租、实物出资和附条件赠与等方式。如果仅因为某物品未用于销售而免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产品责任,这对受害者是不公平的。因此,在立法中应该用“流通”代替“销售”,以实现法律科学和公正的目标。
在现代产品责任法中,产品责任已经发展到有缺陷即有责任,无缺陷即无责任的阶段。产品缺陷是承担产品责任的基础,也是产品责任法的核心。因此,对于缺陷的定义和解释至关重要。
我国《产法》第34条对缺陷的定义采用了不合理危险标准和强制性标准。其中,不合理危险标准是先进且与国际接轨的,而强制性标准则更易操作且增加了判断产品缺陷的客观性。然而,严格来说,仅采用强制性标准判断产品是否存在缺陷是不科学的。因为强制性标准只能包含国家在一定科技水平下制定的安全性能指标,不能涵盖所有产品的安全性能。如果仅因为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而不追究其导致的损害责任,这对受害者是不公平的。因此,应将不合理危险标准作为判定产品缺陷的唯一标准,将强制性标准作为辅助性的相对标准。
传统上,产品责任主体包括生产者和销售者。梁建议稿在第77条第2款中明确将产品的进口商列为产品的生产者。进口商指的是为了营业目的而进口产品的人。
按份保证和连带保证的概念和特点。按份保证指共同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保证份额,各自承担约定的责任;连带保证则指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各保证人对债权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但内部仍有份额划分。两种保证方式下,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均可向主债务人追偿,且其他保证人
承运人责任险作为一种民事赔偿责任保险的定义及其运作机制。该保险旨在保障被保险人在运输过程中因事故导致的旅客伤亡和财产损失,或危险货物损失,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国家实施承运人责任险的强制保险制度,旨在确保道路运输受害人能及时获得救助或赔偿。
产品责任保险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产品责任保险为消费者提供放心购买商品的保障,当产品发生事故导致消费者或其他人员受伤或财产损失时,保险公司会赔偿被保险人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同时,产品责任保险也能减轻厂家的赔偿压力,帮助厂家转嫁风险,简化处理流程并最大程度
产品缺陷责任的规定。对于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产品缺陷责任,法律有不同规定。生产者承担严格责任,销售者承担过错责任。因产品缺陷造成损害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明知产品不符合标准的企业需承担法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支付高额赔偿金、承担民事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