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主持者的性质,医疗纠纷的调解可以分为行政机关的调解、民间组织的调解和法院附设的诉讼前调解等。在我国,卫生行政机关在医疗纠纷的调解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条例》对此作了专门的规定。卫生行政机关调解的范围包括当事人之间关于医疗事故赔偿等民事争议。调解是可选择的,不具有强制力,其履行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实践中,卫生行政部门作为行政机关和行业主管机关,具有权威性,对医疗纠纷的调解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医疗纠纷都通过调解得到解决。然而,人们常常怀疑卫生行政机关在调解中是否能够始终保持中立性。
因此,除了卫生行政机关的调解,发展民间组织的调解以及法院诉讼前调解是必要的,以扩大医疗纠纷当事人对调解组织的选择范围,有利于公正合理地解决医疗纠纷。对于民间组织的调解,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在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下设立调解机构,利用其熟悉专业知识和相对中立的特点,中立公正地调解医疗纠纷。同时,鼓励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对医疗纠纷进行调解,增加医疗纠纷民间组织调解的渠道。法院附设的诉讼前调解是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ADR方式。在医疗纠纷解决中,法院基于中立性和权威性进行的调解往往使得当事人更容易达成协议,解决医疗纠纷。
调解的本质属性是契约性,许多国家的法律都明确确认了这一点。即便在某些情况下,法律规定在启动某一争议解决方式之前必须进行强制性调解,所谓的强制性调解也不应被理解为侵害了调解的契约性质,因为调解协议的达成仍取决于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调解的契约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调解效力较弱的弊端。医疗纠纷的解决关键在于调解协议的履行,而这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如果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医疗纠纷仍然无法解决。因此,如果医疗纠纷当事人选择通过调解解决医疗纠纷,应保留其对诉讼或仲裁的二次选择权,以便进一步获得具有强制执行力的纠纷解决方案。同时,医疗纠纷的当事人也会倾向于首先通过调解解决医疗纠纷,因为他们意识到最终仍可以采用其他纠纷解决方式,这增加了他们的安全感。
威海市为了有效预防与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定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该办法明确了适用范围、定义、预防与处置原则、相关部门的职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职责、调解程序等内容,并规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但前提是双方遵守法律规定。如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调查后给出处理意见,再次协商调解或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鉴定。
原告李丙孬等人诉嵩县德亭乡卫生院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原告李丙孬等人的亲属在卫生院分娩过程中死亡,双方达成协议后原告起诉要求赔偿。法院认定协议有效,维持协议内容,但经过调解双方自愿另行达成协议。文章还讨论了正确处理此类案件的关键是确定案由,不同案由决定
医疗纠纷赔偿金额的协商确定过程。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协商时需考虑医疗事故的等级和损害程度。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书确认赔偿金额。如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另外,本文还介绍了申请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的支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