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主持者的性质,医疗纠纷的调解可以分为行政机关的调解、民间组织的调解和法院附设的诉讼前调解等。在我国,卫生行政机关在医疗纠纷的调解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条例》对此作了专门的规定。卫生行政机关调解的范围包括当事人之间关于医疗事故赔偿等民事争议。调解是可选择的,不具有强制力,其履行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实践中,卫生行政部门作为行政机关和行业主管机关,具有权威性,对医疗纠纷的调解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医疗纠纷都通过调解得到解决。然而,人们常常怀疑卫生行政机关在调解中是否能够始终保持中立性。
因此,除了卫生行政机关的调解,发展民间组织的调解以及法院诉讼前调解是必要的,以扩大医疗纠纷当事人对调解组织的选择范围,有利于公正合理地解决医疗纠纷。对于民间组织的调解,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在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下设立调解机构,利用其熟悉专业知识和相对中立的特点,中立公正地调解医疗纠纷。同时,鼓励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对医疗纠纷进行调解,增加医疗纠纷民间组织调解的渠道。法院附设的诉讼前调解是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ADR方式。在医疗纠纷解决中,法院基于中立性和权威性进行的调解往往使得当事人更容易达成协议,解决医疗纠纷。
调解的本质属性是契约性,许多国家的法律都明确确认了这一点。即便在某些情况下,法律规定在启动某一争议解决方式之前必须进行强制性调解,所谓的强制性调解也不应被理解为侵害了调解的契约性质,因为调解协议的达成仍取决于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调解的契约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调解效力较弱的弊端。医疗纠纷的解决关键在于调解协议的履行,而这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如果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医疗纠纷仍然无法解决。因此,如果医疗纠纷当事人选择通过调解解决医疗纠纷,应保留其对诉讼或仲裁的二次选择权,以便进一步获得具有强制执行力的纠纷解决方案。同时,医疗纠纷的当事人也会倾向于首先通过调解解决医疗纠纷,因为他们意识到最终仍可以采用其他纠纷解决方式,这增加了他们的安全感。
医疗事故的赔偿争议行政调解程序。在医疗事故涉及民事部分时,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双方当事人请求下进行调解,遵循自愿原则并依据规定计算赔偿数额。调解过程中涉及手术风险告知书的效力、申请行政调解的条件和程序以及重大医疗事故的上级调解程序。如果调解不成功或一方反
乡镇卫生院处理医疗纠纷的程序及赔偿标准。首先建议进行调解,包括医患沟通和第三方调解。如调解不成功,则进行司法鉴定,根据结果走法律程序。法律诉讼流程包括向医疗机构投诉、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等步骤。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陪护费。
医患纠纷的法律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全国人大颁布的《民法通则》、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文件。文章还介绍了二元制处理机制的问题,包括混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医疗事故鉴定的问题。针对医患纠纷处理的途径,提出了根据条例规定采取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
医疗事故后的不同调解方式。首先,自行调解可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书面协议;其次,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可依据法律规定计算赔偿金并达成协议;最后,法院调解具有法律效力和规范性,但程序相对复杂且时间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