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主持者的性质,医疗纠纷的调解可以分为行政机关的调解、民间组织的调解和法院附设的诉讼前调解等。在我国,卫生行政机关在医疗纠纷的调解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条例》对此作了专门的规定。卫生行政机关调解的范围包括当事人之间关于医疗事故赔偿等民事争议。调解是可选择的,不具有强制力,其履行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实践中,卫生行政部门作为行政机关和行业主管机关,具有权威性,对医疗纠纷的调解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医疗纠纷都通过调解得到解决。然而,人们常常怀疑卫生行政机关在调解中是否能够始终保持中立性。
因此,除了卫生行政机关的调解,发展民间组织的调解以及法院诉讼前调解是必要的,以扩大医疗纠纷当事人对调解组织的选择范围,有利于公正合理地解决医疗纠纷。对于民间组织的调解,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在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下设立调解机构,利用其熟悉专业知识和相对中立的特点,中立公正地调解医疗纠纷。同时,鼓励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对医疗纠纷进行调解,增加医疗纠纷民间组织调解的渠道。法院附设的诉讼前调解是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ADR方式。在医疗纠纷解决中,法院基于中立性和权威性进行的调解往往使得当事人更容易达成协议,解决医疗纠纷。
调解的本质属性是契约性,许多国家的法律都明确确认了这一点。即便在某些情况下,法律规定在启动某一争议解决方式之前必须进行强制性调解,所谓的强制性调解也不应被理解为侵害了调解的契约性质,因为调解协议的达成仍取决于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调解的契约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调解效力较弱的弊端。医疗纠纷的解决关键在于调解协议的履行,而这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如果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医疗纠纷仍然无法解决。因此,如果医疗纠纷当事人选择通过调解解决医疗纠纷,应保留其对诉讼或仲裁的二次选择权,以便进一步获得具有强制执行力的纠纷解决方案。同时,医疗纠纷的当事人也会倾向于首先通过调解解决医疗纠纷,因为他们意识到最终仍可以采用其他纠纷解决方式,这增加了他们的安全感。
医疗纠纷调解的注意事项。医疗纠纷调解分为行政机关、民间组织和法院附设诉讼前调解等类型。除了卫生行政机关的调解,发展其他调解方式有利于公正合理解决医疗纠纷。调解具有契约性,不强制当事人接受调解结果。医疗纠纷当事人应保留二次选择权,最终可采用其他纠纷解决
医疗事故的处理方式和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事故处理方式包括协商解决、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和民事诉讼。纠纷处理程序包括向科室主任反映问题,向医院管理部门投诉,进一步申请鉴定或提起诉讼等步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解决医疗纠纷的多种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医疗纠纷赔偿不满意的处理方式,包括和解、调解和诉讼三个途径。和解需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协商,注意遵循法律法规;调解可请求卫生行政部门介入,调解结果需双方自愿接受;诉讼前可鉴定医疗事故或医疗过错,举证责任和案由选择有规定,已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仍可提起诉讼。
医疗纠纷调解的次数、医疗事故赔偿的流程以及省级医疗事故鉴定的公正性。医疗纠纷调解次数没有法律规定,可进行一次或多次调解,调解期限为30个工作日,可延期。医疗事故赔偿需先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根据鉴定报告计算赔偿总额,由保险公司或医疗机构赔付,如协商不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