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经营者义务 > 三包责任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不适用无理由退货的情形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不适用无理由退货的情形

时间:2025-07-03 浏览: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27898
网购的人越来越多,除了购物方便之外,还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但是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制定出台了网购退货新规,明确了以下几种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情形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1. 消费者定制的商品

消费者定制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2. 鲜活易腐的商品

鲜活易腐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3. 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

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4. 交付的报纸或者期刊等四类不适用无理由退货的商品

交付的报纸或者期刊等四类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另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也不适用无理由退货。然而,在实践中,一些经营者擅自对不适用无理由退货的商品范围进行扩大解释,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容易引发消费争议。

新增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的商品

根据新规定,以下商品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

1. 拆封后易影响人身安全或者生命健康、或者易导致商品品质发生改变的商品

拆封后易影响人身安全或者生命健康、或者易导致商品品质发生改变的商品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

2. 一经激活或者试用后价值贬损较大的商品

一经激活或者试用后价值贬损较大的商品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

3. 销售时已明示的临近保质期、或者有瑕疵的商品

销售时已明示的临近保质期、或者有瑕疵的商品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销售的商品种类繁多,商品性质、商品包装千差万别,难以通过一一列举具体商品名录的方式规定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的适用范围。

无理由退货的具体流程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第三款规定,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除非经营者和消费者另有约定。

然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未对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解除商品购买合同的告知义务、"七日"期间的计算方法、经营者返还消费者商品价款的形式等具体程序问题进行明确。因此,在实践中,一些消费者对无理由退货的具体流程存在一定的不清楚。

新规明确无理由退货的具体流程

根据新规定,无理由退货的具体流程分为以下四步:

1. 选择无理由退货的消费者应当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向网络商品销售者发出退货通知,七日期间自签收的次日开始起算。

消费者在七日内向网络商品销售者发出退货通知,七日期间自签收的次日开始计算。

2. 网络商品销售者收到退货通知后应当及时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准确的退货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等有效联系信息。

网络商品销售者收到退货通知后应当及时提供真实准确的退货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等有效联系信息给消费者。

3. 消费者获得上述信息后应当及时退回商品,并保留退货凭证。

消费者在获得上述信息后应当及时退回商品,并保留退货凭证。

4. 网络商品销售者应当在签收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内向消费者返还已支付的商品价款。

网络商品销售者应当在签收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内向消费者返还已支付的商品价款。

整个流程一目了然,进一步保障了行使无理由退货权利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此外,新规还明确了退款方式应与购买商品的支付方式相一致,以及消费者使用积分、代金券、优惠券等优惠、信用卡等情形下的退款方式。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不适用无理由退货的情形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不适用无理由退货的情形,包括消费者定制的商品、鲜活易腐的商品、数字化商品、交付的报纸或期刊等商品,以及根据商品性质不宜退货的商品。同时,新增的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的商品类型也进行了说明。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无理由退货的具体流程

  • 销售假冒商品是否构成诈骗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销售假冒商品涉及的法律问题。根据不同法律的规定,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刑法,销售假冒商品的行为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和制裁。销售不符合保障标准的产品的经营者需承担多种责任,包括赔偿消费者损失和罚款等。若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法律责任。

  • 假一赔三规定的执行问题及解决方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假一赔三规定的执行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质量法中关于假冒伪劣产品的相关规定,重点阐述了生产销售领域和经营性服务活动中使用的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类型。此外,文章还探讨了掺杂掺假行为的认定问题,包括法

  • 医院就医是否构成消费行为的争议

    医院就医是否构成消费行为的争议。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就医行为被视为生活消费,包括物质和精神消费,消费客体是商品和服务,消费方式包括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就医主体包括公民个人和进行生活消费的单位。虽然就医是被动接受的行为,但只要其有偿获得的商

  • 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
  • 如何举报电商平台虚假宣传
  • 购买了缺陷产品的赔偿途径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