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刑事公诉权作为监督权之一,主要指向侦查机关和审判机关的行使权力。然而,在这三项权力中,公诉权被认为是最为弱小的。侦查权的高效、快速和及时特点使其与强大的国家行政权力密不可分。为了加强国家对犯罪的防控能力和力度,侦查权被归结于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和调节体制中,这使得侦查权具有了一般行政权的广泛性和趋强性特点。
从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来看,刑事案件的侦查程序基本上由侦查机关垄断,其享有各种侦查措施和权力,如"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等。整个侦查程序基本由侦查机关操作和运作,公诉权往往无法有效监督。公诉监督具有被动性、事后性和公诉活动参与的有限性,同时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和途径,无法保证侦查的合法性和案件质量。即使赋予公诉权退回补充侦查和不起诉、要求提供证据等权力,但退而不查、查不适格甚至拖延侦查等现象屡见不鲜,监督制度形同虚设,难以见到成效。
审判权一直由审判机关(人民法院)独立享有,其独立性、超然性、中立性和后位性使得公诉权对其的监督更加困难。此外,法律授权的弹性范围过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日益扩大。而且,一些论调将"以审判为核心"、维护审判权威甚至维护法官权威,增加了公诉监督的压力。
处于侦查权和审判权中间环节的公诉权,虽然从法律上享有侦查监督、审判监督等权力,但其监督缺乏真正有效的制约形式。侦查程序呈现严重失控状态,出现超期羁押、刑讯逼供等违法现象。公诉监督范围狭窄,措施有限,监督无法深入。公诉监督保障机制不完善,有些监督措施得不到有效执行,如通知立案而不立案、纠正违法而不纠正,检察机关往往无计可施。公诉监督还常常受到被监督者的制约,例如抗诉等审判监督的结果是否成立取决于审判机关,而不是独立的上诉法院等第三方的裁决。因此,现实中的抗诉越来越少,抗诉成功率越来越低,抗诉积极性越来越小。这些情况对公诉权的有效行使形成了现实的限制和约束。
从检察机关内部来看,公诉权无法有效行使的原因也很多。首要因素是观念上的制约。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定的法律监督机关,承担的法律监督职能范围广泛,不仅包括刑事司法的监督,还包括对民事、行政司法的监督,以及对职务犯罪等部分案件的侦查权。目前,检察机关普遍将这种侦查权作为其内部与公诉权平行甚至高于公诉权的一种职能来行使,未将公诉权或公诉职能提升到核心层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诉权职能的有效行使。同时,检察机关内部对于公诉自由裁量权的无形限制(如对撤回起诉、不起诉或无罪案件的限制或思想恐惧等),也是制约公诉权有效行使的重要原因。此外,对检察权性质的争论导致检察机关内部认识的不统一,无法统一到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正确思路上,从而出现对程序的漠视、对人权保障的轻视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公诉监督的范围,影响了监督的效果。
由于内外两个因素的影响,我国公诉权的地位和职能得不到保证和充分发挥,其成效不明显。长此以往,公诉权的范围将越来越小,职能将越来越弱。因此,加强对公诉权的研究,着力推进公诉权的拓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刑事公诉权所面临的监督问题及其成因。在监督侦查机关和审判机关的过程中,公诉权被视为较为弱小。文章分析了公诉权在监督中的困境,包括侦查程序垄断、审判权独立性的压力、公诉监督缺乏有效的制约形式以及检察机关内部存在的问题等。因此,当前需要加强公诉权的独
刑事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次数限制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没有次数限制,但每次讯问时间有限制,连续讯问不得超过12小时。对于复杂案件,最长讯问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且不得连续传唤讯问。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关于被抓的嫌疑人被发现无罪后的处理方
刑事诉讼法中关于犯罪嫌疑人侦查期间拘押期限的规定。侦查期限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延长,包括一般、复杂和特殊情况的案件。在计算侦查期限时,需要考虑法定节假日、路途时间和邮寄等因素。同时,存在重新计算和不计入侦查期限的特殊情况。符合规定的选项包括公安机关在
审查起诉的概念、作用、法律依据、流程和参考案例。审查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不起诉或撤销案件的诉讼活动。审查起诉过程中,需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如调查核实证据,确保程序合法。参考案例中的甲涉嫌故意杀人案,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