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视权,又称探望权,是根据2001年修订后的《婚姻法》对我国社会生活实际情况的考虑,新设立的一项身份权利。
探望权在国外通常称为探视权,起源于英美法系,为处理离婚后父母探视子女提供了法律依据,并得到了各国立法和法理的认可。
探望权与直接抚养权相对,是基于父母子女身份关系的一种派生权利。
夫妻离婚后,基于婚姻关系的各种身份权、财产权消失,但离婚并不能消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身份关系。
探望权不仅可以满足父或母对子女的关心、抚养和教育的情感需求,保持和子女的联系,及时、充分地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更好地对子女进行抚养教育,而且可以增加子女和非直接抚养方的沟通与交流,减轻子女对家庭破裂的感受,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丰富,被探望的子女可能会认为定期由其他人员陪同的探望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在同学或其他人中引起不必要的议论。由于强烈的自尊心,他们不愿意配合,甚至拒绝或躲避探望。
此外,被探望的子女自己也可能因为受到直接抚养方父母或其他亲属的影响而不愿接受探望。
对于这种情况,应坚持以有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为原则进行处理,充分尊重被探望子女的意见和感受。
《婚姻法》增设探望权的初衷主要是为了保护离婚家庭中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探望者和被探望者双方都必须有情感交流和关爱心理传递的需求。如果在被探望者没有这种需求或反对探望的情况下强制执行,势必对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行使探望权,法院应当征询未成年子女的意见,就探望权的行使时间、方式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判决和执行。同时,结合其他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如果子女是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原则上应根据当事人的协商和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方案进行判决和执行,但也要充分考虑子女的感受。
如果被探望子女明确表示拒绝探望,可以参考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对于不满7周岁的未成年子女拒绝探望,原则上应按照协议或法律文书的规定执行,不必征求子女的意见,但应考虑子女的感受。法院可以要求直接抚养方提供证据证明探望方的探望行为对子女有害,否则法院有权要求直接抚养方履行协助探望的义务。这样做能够有效防止有人故意影响孩子的判断以达到阻挠探望的目的。
由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不能独立作出拒绝探望的意思表示,即使有,也很容易受到欺骗、离间甚至威胁,其意思表示未必真实。
对于已满7周岁的未成年子女拒绝探望,法院应在父母回避的前提下征询其意见,让其能够较为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里话。法院还应当走访老师、邻居、居委会等,以探求其真实意思。
如果证实是因受到挑唆或威胁而拒绝探望,法院应同意探望方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可以根据情节决定对直接抚养方采取批评教育、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勒令其改正错误,说服子女同意探望,以保障探望权的实现。如果证实是已满7周岁的孩子独立自主地拒绝探望,直接抚养方仍应对孩子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尽量使其接受探望。如果孩子仍然拒绝探望,则不能强制执行。
离婚后非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的探望权问题。包括探望权的定义和内容,如关心成长、教育等方面的责任,以及探望权的中止情形,如探望权人成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患有不宜与他人接触的疾病或对子女有违法行为等情形可能导致探望权被中止。
根据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的探视权诉讼。离异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享有探视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义务。因长期被拒绝探视子女,许多离异父母提起诉讼。他们希望通过法院判决与子女共同居住一段时间,享受家庭团聚的快乐。
探望权的立法基础,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感情。婚姻法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望权,实践中若存在误解需明确此权是基于亲属关系的。同时探讨了如何合法行使探望权,包括达成协议、遵循对子女有利原则等。此外,还涉及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及争议。最后提及
离婚后女方的探视权的法律依据,根据《婚姻法》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视权,探视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商确定,若协商不成由人民法院裁决。探视权的行使具有交流和沟通的意义,能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若探视行为对子女身心健康构成威胁,人民法院可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