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权是指离婚后未获得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父母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进行探望、联系、会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根据法理,探望权是亲权的一种派生权利,只要存在亲子关系,非直接抚养一方就应该享有探望权。
探视权是指法庭授予无生活监护权的父母一方的、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看望的权利。一般情况下,只有在法庭审理后认为探视会严重危害子女身体、精神、道德或感情健康的情况下,才会拒绝授予无生活监护权的父母一方探视权。
根据婚姻法第38条第3款的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如果对子女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原因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5条的规定:“当事人在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或调解书的过程中,如果请求中止行使探望权,人民法院在征询双方当事人意见后,认为需要中止行使探望权的,可以依法作出裁定。中止探望的情况消失后,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通知其恢复探望权的行使。”
权利的行使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度,超过必要的限度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作为一种民事权利,探视权也应遵循这个规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如果夫妻在登记离婚或法院判决离婚时未提出探视权请求,离婚后发生探视权纠纷的一方可以单独提起诉讼,以“探视权纠纷”为由。
离婚后非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的探望权问题。包括探望权的定义和内容,如关心成长、教育等方面的责任,以及探望权的中止情形,如探望权人成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患有不宜与他人接触的疾病或对子女有违法行为等情形可能导致探望权被中止。
根据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的探视权诉讼。离异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享有探视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义务。因长期被拒绝探视子女,许多离异父母提起诉讼。他们希望通过法院判决与子女共同居住一段时间,享受家庭团聚的快乐。
探望权的立法基础,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感情。婚姻法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望权,实践中若存在误解需明确此权是基于亲属关系的。同时探讨了如何合法行使探望权,包括达成协议、遵循对子女有利原则等。此外,还涉及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及争议。最后提及
关于一方不让探望子女的法律处理方法和处理方式。根据《婚姻法》相关规定,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探望权,但强制执行的对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协助责任的有关个人和单位,不包括子女本身。若子女已满10岁并不同意探望,法院不应强制执行。处理方式上,父母双方应首先协商